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构建 李纲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12期   作者:李纲
[导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的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期,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所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保护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其次着重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对策。
                                                                           李纲
                                         (江苏圣典(常州)律师事务所 21300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的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期,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所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保护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其次着重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讨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极大的推动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金融市场股票年度成交额127.42万亿,同比增长41.1%,这充分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度关注。在这期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信息泄露、被窃取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个人利益及数据信息安全,因此积极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分析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当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文件,对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金融行业起到了约束力,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支撑。但是,网络环境日新月异,同时网络具备虚拟化、开放化等特征,进一步增加了个人信息安全泄露等事件的发生几率,与之相匹配的法律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降低了其应用效果,无法全面约束和制止个人信息侵犯等行为的发生。
       (二)行业自律水平参差不齐
        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更好的维护行业信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企业纷纷建立了单方面的承诺及行为规范。以银行为例,当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均通过建立“员工行为准则”的方式,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期间,个人信息屡遭泄露,为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协会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以此来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以传媒行业为例,新浪网、腾讯、网易等均在网站首页说明了隐私保护政策,这是行业自律的重要体现。虽然当前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行业均主动参与到自律中,但是大多是企业或者行业的单方行为,并没有制定健全完善并且具备较强适用性、权威性的行业公约,行业自律水平差强人意,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更无法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
       (三)国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现阶段,仍有不少公民缺乏较高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糊里糊涂的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服务方。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这一捷径,制定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活动,例如:“查看年度消费账单”、“测测你的性格”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金融消费者,消费者需要同意服务方协议方可参与其中,而服务方则转手将公民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再例如:在下载并安装一些软件的时候,软件提示需要访问多项个人隐私信息,这也极易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群、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薄弱,这成为不法分子的首选目标,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对策探讨
        (一)完善立法
        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想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必须要从法律层面入手,积极完善立法,明确法律条文含义,确保法律具备更高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当前西方国家均出台了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以规范个人信息收集、控制者的责任以及向个人信息当事人的权利等方面。基于此,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定义、执法机关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确保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国家利益重要,个人利益同样重要;其次要遵循全面保护原则,要进一步扩宽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在现有身份信息、电话信息的基础之上,延伸到个人财产、征信等方面;最后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个人信息保护应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相接轨,确保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有效性。
       (二)加强行政监督管理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单纯通过立法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新时期,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行政监督管理力度。首先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以便于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明确主管部门,避免出现监管漏洞。其次要高度重视对电信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这些行业最易于泄露个人信息,因此应将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健全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确保个人信息安全。接着要定时定期的做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许可证的检查工作,督促其自觉、认真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最后要重视对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及时的发现并阻止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三)加快构建行业自律机制
        社会发展中,行业组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行业组织能够对企业形成良好的约束作用,有效减少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基于此,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和个人信息有所涉及的行业组织及协会,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出行业自律机制的约束力,合理确定行业个人信息采集、分类及使用规则,明确企业法律责任,如触犯规则,则应依法报告监管部门严惩。
        (四)提高国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上文中我们说到,当前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频频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缺乏较高的信息保护意识所导致的,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群和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对于信息泄露问题的警惕性和预见性不高,并且在个人信息泄露后不知如何维权。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知法、守法、懂法,切实提高公民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普法宣传中,可以通过开展公益讲座,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促使公民能够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其掌握个人信息保护方法和能力,提示公民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渠道,掌握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五)完善个人信息权的救济机制
        优化完善侵权救济手段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主要以侵害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和人格利益为主。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可以从精神和财产两个方面予以赔偿,以此来实现对个人权益的有效保护,减少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繁荣发展下个人信息保护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高度重视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健全完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避免造成损失,助推互联网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青.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的法律保护[J].知与行,2018(05):46-51.
        [2]杜云.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6(10):55.
        [3]邢轶男.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7: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