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256200
摘要:一直以来,国内的中职学校都肩负着培养建设、管理、生产、服务等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培养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围绕劳动教育在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施展开了讨论,希望通过劳动教育来促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动。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
引言:在教育领域中,中职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更为重视职业教育,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方面的教育,在开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内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中职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之一课程。校方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能力的培养。由于校方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了劳动教育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特别是在实训教学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顶层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并未重视对优秀劳动精神的灌输与传播,劳动教育意识不足。
二、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
(一)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与就业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中职学生在校内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会与其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非常大的联系,劳动教育是专业教育和未来职业之间的重要桥梁,有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对实训教学的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将得到新的收获,学生将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为其进入社会后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职业精神和劳动教育
国内的中职学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精益创新等职业精神。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等内容都属于劳动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与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从这一点来看,这正是劳动教育对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开展的重要价值表现。
(三)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
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具有很大的区别,从课程设置来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是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公共基础课程,同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来说,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其次,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必定会开设实操实训课,劳动教育将在车间化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的开展,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又会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在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对劳动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定位进行明确
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前,首先要对劳动教育进行明确定位。对劳动教育的概念、作用、实施方案等进行明确。中职学校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清理的基础上来对劳动教育的方案进行制定,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依附专业教育来实施,以实现两者融合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对现有实训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加快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无论是通过独立课程的形式来实施,还是与部分专业课程融合后,在实训教学中开展,现有实训教学体系都必须要得到重构。实训教学体系的重构,需要得到相关理论的支持,同时还要制定系统的行动方案。所以,中职学校要站在学科融合的角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中职实训系统下的劳动教育和教学论之间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以及资源的收集工作,在结合课程思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训劳动,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现有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进行收集与重构;在汇集多方力量的基础上,加快统一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三)将校企合作的实训功能进行充分发挥,促进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发展
在实训教学活动中融合劳动教育,并不是中职学校的单方面意愿,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教师来实现,而是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工作协作才能实现。其中,校企之间的协作的价值最为突出。在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模式中,校企合作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之一。开展生产经营的场所是企业,而劳动是生产经营开展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教学要将企业的劳动主体价值进行充分发挥,将实训教学中包含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拓展,比如说,将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拓展,使其变身为实训实习与劳动教育基地,在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管理中融入企业劳动纪律及考核管理机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邀请企业劳模深入到校内进行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传授,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和实训教学之间的融合度,创建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和实训教学的融合需要着眼于顶层设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来进行优化调整,在课程标准中进行固化,为实际操作的规范性、有效性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难题,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解决;同时要想获得任何成就与辉煌,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与铸就。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国内中职学校的领导层以及中职教师,都要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劳动教育与实训教学之中的融合,在实训教学中全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内涵。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落实到位,在提高中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优秀有人。
参考文献:
[1]曹灵芝,郎洪笃.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32):30-33.
[2]宋传忠.信息技术在中职工业分析专业实训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190+198.
[3]徐丽娟,王颖,亓伟.工业分析检验专业实训课程双证融通式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22):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