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张倩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学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正确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供参考。

张倩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办事处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学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正确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03-01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
        当前,许多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式过于保守,教师习惯以讲授和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足。在分享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时,许多教师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导致学生的想法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再加上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在公开的课堂上分享自身情感体验,进一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2.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时,许多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时,许多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在没有结合校情和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3.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基础,当前,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缺乏针对性,主要偏重知识目标,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过程方面的目标。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只有长期目标而缺乏可监测的短期目标,将测试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前期教学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在选择创设情境所需素材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感官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提出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选择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事件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从而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学会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2.组织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
        分组探究是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和解决学习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情况下,教师应当以3~5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达成默契的配合,成员之间能够通过共同研究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考虑到探究活动的趣味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探究的主要材料,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等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元素,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投入生活。
        3.联系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也要强调课堂外的实践与探索,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在设计宣传海报以及对外宣传方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征文活动,从而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心理健康教育突破课堂的限制,并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推动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导向。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充分认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分组探究提高心理健康学习的有效性,并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穆继荣.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9(25):96-97.
[2]刘照梅.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探析[J].心理月刊,2020,15(15):62.
[3]侯坤.“情景—感悟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57-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