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瑛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初级中学校,61310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阅读教学深度不够的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研判文体。是目前阅读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今日拜读《语文名师经典课堂》中王君老师《背影》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
【课堂实录的解读与感悟】
王君老师和学生们在《背影》这篇课文中艰难的对话,是相当精彩、成功的深度阅读教学。她为人称道的三个部分的精彩的教学设计,深度、多元化的解读了《背影》这篇传统经典散文,加深了对父爱亲情的认识。尤其是第三部分——读“父”与“子”中的对话设计,堪称神笔。
(一)第一部分 读“父”
首先,王君老师眼中有学生,在备课中预设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把握最佳时机,课堂聆听和课堂反应非常机敏。
王老师没有按照《背影》文本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学生阅读,而是抓住学生最直接的感受:爬月台买橘子最能表现父爱的特点,先把第五段“描写父亲翻月台买橘子”作为阅读的切入点,把握住学生阅读体验的先机,直奔主题阅读。当学生用概念化的词语,比如伟大、无私、生动、形象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来分析课文、回答问题时,王君老师没有避重就轻,而是和学生“较真”:学生针对“《背影》是一篇写 的散文”的回答,王君老师不是否定,而是点评学生的回答:“伟大的父爱”是笼统,抽象,不具体;“无私”涉及“爱”的特点;“无微不至”没有理解到孤身一人买橘子。当学生迷茫,低头,答不出来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且巧妙的用年轻的作者和中年的父亲对比,抓住几个富有特征的动词:踏上-爬上;手拉-手攀;脚蹬-脚缩;轻纵-微倾等,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努力的,竭尽全力的爱。从父亲身材肥胖,穿着臃肿,即使身穿正装,也要拖泥带水,不怕劳累,不管狼狈,亲自买橘子的亲力亲为中,引导学生透过这些人物行为描写和服饰描写,看到父亲买橘子背后的生活困窘与艰难,衰老与疲惫,从而激发出学生和作者一样的感动之泪。
理解“嘱咐、”“嘱托”和“嘱”三个词语的区别时,是课堂上学生错误的发言而引出的讨论话题。王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再设想父亲叮嘱“我”的内容、神情、距离,拉近了学生对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字里行间,到处都是爱,水到渠成地深情理解到:
(屏显)
父亲的爱是那 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亲的爱是那靠车门的座位,千挑万选啊,一路上都牵着你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王君老师就是用“较真”一样的步步追问,就是要强力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手把手的去帮助学生咬文嚼字,不给人物贴标签、戴帽子,重新“打钥匙”,亲自“递拐杖”,搀扶着学生在文本中去走一遭。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是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二)第二部分读“子”
王君老师善于培养学生对复杂人物的探究,尤其善于裁剪文本材料:利用师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增加关联词等,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这部分阅读中,老师先抛出一个钓饵:我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头脑里,从我第一次读《背影》时就有了,“到南京游玩时……下午上车北去”这些交代根本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省去。在老师的诱惑下,反复的强调下,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学生自然特别想帮老师解决问题。
(三)第三部分 读“父”与“子”
王君老师善于培养学生对复杂主题意蕴的深究。传统阅读分析得出的《背影》主题的结论是 “父慈子愧”。王君老师挖掘文本“父亲的信”,挖掘文本的背景材料,用三组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真谛的多重理解,令人拍案叫绝!
1、增加关联词“虽然……但是……还……”来解读“近几年来,(虽然)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朗读这部分的时候,一位学生感觉这篇散文虽然写了爱,但不像其他写爱的文章那样温馨。读了觉得沉重,总觉得还有另外的东西在里面。面对学生如此准确的文字直觉,王君老师利用添加关联词语的设计,帮助学生透过内敛的语言表达,走进文字深处,悟出语句背后真实的深厚的父爱情怀,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的朱自清“我”,由于生活阅历和年轻的原因,感受不到父亲人生的不容易,对父亲混得不好的不理解,体会不到父亲的厚爱,所以才总是抱怨父亲“迂”“说话不漂亮”。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了文体要表现的这种代际隔阂对亲情的影响。
2、分析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品味其中不同寻常,不止一处的矛盾。
王君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信”的前后矛盾,这个解读《背影》的抓手,独具匠心。学生仔细品读,发现了几处矛盾:开头说“身体平安”,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举箸投笔”不便是因为“膀子疼痛厉害”,但这和“死亡”好像不沾边;现实生活中,中国老人总是反复强调自己身体好,甚至包括他们已经在病床上……王君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出这种种矛盾背后,是父亲很想念又不想让儿子看出来,身体不好又不想让儿子着急,想见儿子又不好明说的微妙和纠结心理。
3、展示《背影》背后父子二人的矛盾
(屏显)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俩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俩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生默默看完,均感慨)
《背影》的主题是“父爱”,过去的解读是奉献、默默付出……王君老师通过对课文、对这个背景材料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背影》初步感受到:父爱的艰难,父子情怀融合的艰难。这种父爱的艰难,父子情怀融合的艰难,也仍然是当今现实生活中亲情的一种表现。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亲情,学会化解诸多的亲情矛盾,把语文阅读和跨越代际鸿沟相结合,是王君老师对《背影》主题的新解读,是语文对学生传递的正能量的宝贵的生活经验。
【反思与对策】
通过拜读王君老师对《背影》的执教,我深深地认识到,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对话不可越俎代庖,教师在对话中所起的只是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对文本的认识。
其次,对话不可操之过急,一定是在诵读、理解和品味的基础上的对话。
第三、对话不可唯我独尊,因为世界是多元的,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合理的多元的解读。
第四、对话不可脱离生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他们在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