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巧君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 322303
一、背景与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作为一名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于引导的力度究竟需要多大,是本篇文章论述的一个重点。学生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走上一个主体地位呢?因此,我通过多次执教《字母表示数》,反复在课堂上做出不同引导力度的教学,从当堂课上以及课后对学生的一些小测试,进行引导力度不同时,课堂效果的比对,做出了一个关于在教学上教师引导力度大小的作用研究。在这个研究中,除了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多大的引导,还探索了教师给予引导的诸多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可以层层递进?是反反复复还是谨言慎行?尤其在一些乡下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引导是否应该加大呢?
二、情景与描述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已经完成的同学的作业纸。xx同学,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来完成的吗?
生:首先,一只青蛙是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是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那么家下来如果是三只青蛙就有三张嘴,有六只眼睛,和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就有……
师:等等,你是不是也犯了刚刚我们说也说不完的错误了呢?
生:这是个推理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知道青蛙和眼睛和腿的关系。
师:那么,经过你的推理,青蛙的只数和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发现,眼睛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所以,当我们用一个字母a表示青蛙只数时,如何表示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呢?
生:我们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时,通常用乘法表示,所以,眼睛的只数是a乘2,而腿的条数是a乘4。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现在你们都知道,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能用带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师板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
执教后的达标检测以及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了课堂效果检测,检测的反馈结果如下:
检测内容 正确率 可能的原因分析
1、仓库里有1500千克大米,吃掉了a千克,又进了b千克,现在仓库有大米( )千克 15÷18=83.3% 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中,出错的同学基本是把a、b当做了具体的数字,进行加减法
2、某文具店铅笔为a元每支,现在要买b支铅笔,共需要( )元 12÷18=66.7% 买具体支数时能够用乘法表示,但买的支数也用字母表示时就无法反应过来
3、铅笔0.5元一支,铅笔盒20.5元一个,用100元买4支铅笔和b个铅笔盒,要找回多少元? 10÷18=55.6% 本题是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用某些字母代替,结果就比较的惨淡,有些能够理解的同学也基本上有些小错误。
调查结果的反应:
结果反应,学生在具体数字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及简单加减法的问题中,能够解决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有字母的乘除法的练习中,多数同学就有些没办法理解到了。
从结果上看,学生在遇到带有字母的问题时,通常会习惯性地把字母用具体的数字代入,然后进行我们所熟知的问题解决。但我们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要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我们未知的,或者是需要用长篇表示的一些内容,从学生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必要性。
三、问题与讨论
对于检测结果,执教者也感到非常的沮丧,在上课之前,教者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对于本节课的许多相应的知识结构也做了一定的了解,对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也是做了许多的调查,同时对于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也安排了不同的练习进行突破,但是结果还是有些无法接受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效果呢?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的磨课成员们给我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得出了一下几个原因:1、在导入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教材,学生没有意识到运用字母的必要性和运用字母来表示数的简便作用。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做出的反应,才觉得要用字母来表示数字。2、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一些重要的细节来体现和引导学生对重点,也就是用带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在上课过程中,应更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尝试得出两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这个找数量关系不明显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的力度是否更应该加大,才能使学生更明确数量关系呢?基于这样的讨论结果,磨课成员们和我本身也对这个课程多了一些修改。
【改进后的执教片段】
师:做一个拍手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
(学生做拍手游戏,边拍手边念,发现念得时候越快越混乱)
师:你们在念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青蛙有几只,嘴就有几张。
师:也就是说青蛙只数和嘴的张数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青蛙只数和青蛙嘴的张数一样多。
师:很不错的结论。那么我们再看这首儿歌,你可以继续说下去吗?(可以)你能一直说下去吗?可以说到什么时候呢?
生:一直说下去,怎么也说不完!
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要是一直说下去,恐怕这一节课,到下一节课我们还是说不完,有什么办法能来解决这种情况呢?
生:不如用字母来表示?
师: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字母来帮忙,这时候我们可以用的字母有几个呢?
生:26个。
师:对,可以用上这些字母中的任意一个。那么在这里我们怎么用字母来表示这些数呢?我们来填一下,( )只青蛙( )张嘴。
生:( a )只青蛙( a )张嘴。
师:还可以用什么字母来填一填?
生:可以用b,也可以用c,也可以用n,也可以用x等字母。
教学结果与反馈:
本次执教后,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课堂达标测试,测试结果全班32个学生里答对第一题的有32人,正确率是100%,答对第二题的页有32人,正确率为100%,答对第三题的学生有28人,正确率是87.5% 。这一结果明显比第一次上课的效果要好的多。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本次学生达到的目标比之上一次的执教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学生在理解上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四、诠释和心得
在两次的上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我磨课的老师们的观点与意见大大地影响了我。但其实,老师们还是有着各自的观点,因为在乡下农村学校的教学与城区学校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素质不尽相同,二是学校学习的氛围大不相同,因而城区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比乡下的教学可以更加的隐晦一些,而乡下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往往是要加大力度的。
最后,是我上《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不同教学成果的一点感悟。这节课的第一次上课,对于课题的引入有一定局限性,学生觉得用字母表示数不是一个必要的东西,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呢!这个也是在第一次上课时,我没有做好及时的引导,学生感觉不到字母的巨大作用。上课时,对于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重难点,本着由学生自主探索的目的,在过程中没有诠释出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时首先要找准数量关系,对于怎样找到量事物间的数量关系没有进行一定的引导,直接把学生置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里,使学生感觉到不知所措,因而无法理解准确某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时,就容易出现“病急乱投医”的情况!而改进后的教学从开始的“一只青蛙一张嘴”时,就时不时的突出了某些重点,在后面儿歌环节教学时更是从许多细节上突破重难点,如说一说1×1、2×1和4×1的意思时,就是为了突破重点的一种方式。
正确地掌握好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力度,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学负责,争取与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