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洪雪
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 黑龙江省宁安市 157421
摘要:新时代,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进一步地深化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驱动着教师形成育人理念,以日常教学为依托,践行多样的育人行为,使学生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塑造良好的品行。基于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高中教学育人经历,详细地阐述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教师;立德树人;落实策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行为,是教师实现自身职责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高中教师将教书作为教学重点,一味地联系学科需要,向学生们讲述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等,忽视育人因素,导致学生们尽管在学习成绩上获得了发展,但是在道德品行上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针对该情况,立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我国的教育领域提出了育人的教学要求。此要求的提出,明确地将育人摆在了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驱动着教师树立育人理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践行育人行为。那么,我们要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地在高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呢?
一、立德树人,理念先行
教学理念是教师践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在传统的高中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德育教育,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育人理念,仍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机械地教书。所以,笔者认为,高中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做到理念先行,树立育人理念。
育人理念的树立,是以对教育育人的深刻认知为基础的。当教师无法切实地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的时候,是难以有效地践行育人行为的。对此,笔者在实施高中日常教学的时候,会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尤其是关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培训活动,通过与教育专家互动,分析教学案例,反思教学不足,重视自身的育人行为。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利用网络渠道,自主地搜寻、下载与教书育人有关的资料、视频等,大量学习,尤其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汲取育人经验,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育人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德树人,行为为重
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是以教学管理行为为保障的。所以,在实施高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树立育人理念,还要多角度地落实育人行为,切实地使学生受到育人因素的熏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发展。笔者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应用如下策略践行育人行为:
(一)在学科教学中践行育人行为
教师承载着学科教学任务。所以,学科教学是教师践行育人行为的载体。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挖掘德育资源,应用德育资源。
1.从学科中挖掘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践行德育行为的基础。在传统的高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科知识,是因为他们在没有深入地分析学科知识,从学科知识背后挖掘出德育资源。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多层面地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材编写人员受到培养人、立德树人等教育要求的影响,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融入了诸多的育人因素,这无形中为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提供了方便。一般情况下,笔者会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先分析教材,透过教材中的语言信息、插图内容等,挖掘出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则结合教学需要,将这些德育因素顺其自然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课堂上的德育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是德育资源;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德育资源。所以,在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为载体,挖掘德育资源。
2.在教学中应用德育资源
挖掘出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对这些德育资源进行应用,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资源的价值,使学生们受到德育熏陶。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资源结合在一起,应用多样的策略使学生在德育资源的辅助下,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建立道德认知。一般情况下,笔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应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感知知识,与德育资源互动。也会应用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们通过体验小组合作活动,碰撞思维,理解所学,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二)在学生管理中践行育人行为
教师除了承载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承载着管理学生的任务。通过有效地管理学生,不但可以驱动学生形成良好意识,践行良好行为,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落实乐得熟人教育任务的时候,教师还要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将德育与管理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践行了诸多的德育管理行为,下面主要介绍如下几种:
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参与主体,自主管理,是学生实现学习自主性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活动。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为他们各自设定不同的职责,使他们在责任的驱动下,践行管理行为。比如,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承担绘制黑板报的责任;喜欢动植物的学生可以承担养护绿植的责任;喜欢早到的学生可以承担开门员责任……
2.引导学生合作管理
学生是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个体,通过体验合作管理活动,不仅可以互相监督地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成为管理班级的一份子,还可以切实地通过生生合作,形成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实现自我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管理。
具体地,笔者会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切入点,组建异质小组,将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学生纳入到一个小组中,并在小组中选出小组长、组员,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设定不同的活动要求,驱动学生们承担不同责任,互相监督地承载责任,践行责任。
三、立德树人,赏识提升
赏识教育,是教学评价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立足学生的发展情况,应用赏识教育,不但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管理计划,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建构自信心,乐观成长。所以,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赏识教育融入其中。
比如,班级中的后进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认真听讲,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后进生大加鼓励,使后进生获得满足感,同时发现自身的进步之处,以此为基础继续践行良好行为,实现进一步发展。再比如,针对后进生展现出的特产,引导他担任相应职务,并对他良好的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有效发展。
总之,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理念,接着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各种育人行为,使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活动,既能成为班级中的一份子,彰显学习主体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多样能力,如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建立自信心,塑造健康心理,实现有效发展,从而切实地将立德树人落实于教学管理实践中,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清.高中教师的人文知识与发展策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9(01):60-64.
[2]赵勤修.浅析如何创新高中生的德育[J].新课程(中学),2018(05):276-277.
[3]周晓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育人导向的高中教育实践探索[J].江南论坛,2018(0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