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扉让思绪飞扬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刘金鑫
[导读]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金鑫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  山东 荣成264308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能在灿若星河的世界文化中光彩夺目,脱颖而出,就必须彰显个性,有个性的才可能被大家关注,才会记住,才能“流通”,而只有“流通”了才有生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没有个性的创新,时代就无法推进。音乐尤其如此,一首音乐作品在不同的人的心里可以幻化出无数充满魔力的旋律,那么,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让学生放飞思想,敞开心扉,让学生的思绪在音符中舞动飞扬。
一、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因为每一朵花开都是精彩绽放,每一朵花开都是对春的渴望,每一朵花开都是弥久永香的心曲。
        近年来各大电视台开办了很多“歌曲大赛”这样的栏目,大家除了关注“最美声音”以外,更多关注歌手的个性声音,而尤其关注创作歌手,而创作歌手中又更关注个性创作歌手,比如大家都很有争议的“绵羊音”曾轶可,唱的非常个性,创作的也非常个性,有评委竟然为了她的某次“不公”的成绩而离席,其实这也是一种认可。认可曾轶可的个性,认可曾亦可的不同;还有像为期三个月的“中国好声音”选拔赛中有个叫做吴莫愁的歌手,她的声音极其特别,张扬、个性、沙哑、煽情,张力十足,善于改编歌曲,成为一个具有强劲风力的摇滚小魔女,让已过中年的导师庾澄庆找回了年轻时的活力和梦想。那么,我们音乐教师会不会认可学生个性的感受、见解,甚至说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匪夷所思的感受和见解呢?我认为不但要认可,还要鼓励,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只有我们的鼓励,我们的用心聆听才能体现音乐的不确定性,音乐的感性,我们才会分享到对作品理解不同的声音,才能体现出这首乐作品的精彩,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
二、春水如歌,春山如笑,春光烂漫。
1、听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听你的。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那么,让学生愿意欣赏我给的曲子,喜欢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之前,有时候,我会跟学生侃学生喜欢的歌曲,喜欢的歌手,为什么喜欢?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喜好,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以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会认真聆听他们喜欢的歌曲,认真表达他们喜欢歌曲的感受。这样,学生在聆听我给的曲子时,就相对认真聆听,大胆表达自己对曲子的感受和见解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2、不要预设不科学的答案来束缚孩子的想象。
        我们上课提问的时候,有时候怕学生答不出来就给一个预设答案,比如说一个歌曲,聆听之前,给出“这是激动的,激昂的,还是悲哀的,还是欢快的、甜蜜的”这样一个预设答案,这样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的感受,束缚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比如欣赏《百鸟朝凤》之后,有学生就会说:“我感觉像猪圈里,有许多鸡呀,鸭呀,鹅呀在安静的睡觉,忽然钻进一条狗,把猪圈里的动物们追赶的一个劲儿的吵闹的场面。”他们家在农村,这是他的生活真实的体验。那么这种感受能说不对么?其实,音乐只有不同,没有不对。但是也不是说任何作品都可以无限的想象。它会有一个基本的基调,一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跟他的情绪情感,生活阅历相关,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能不符合音乐整体基调,但要尊重学生,也必须给予科学的引导,不能束缚,也不能放纵。
3、对于学生的“自然”创作,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
        创造是贯穿音乐教学始终的一个内容,它叫做创造性的表现。比如不同的学生演唱或者演奏同一首曲子,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会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演习惯,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音乐的创作是贯穿在所有表演领域。而我们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创作应该给予包容、鼓励和赞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大胆地表达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4、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或者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更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表达感受和见解的。
(1)演奏中也无处不在的创造。
        一个铃鼓,其实按正规来说,也就几种敲法,但是到了我们学生手里,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演奏方式,这种多种的敲法,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一个创造的理念,才会在音乐欣赏和感受中,具有独特见解和体会。
(2)通过我们给出的固定的画面,为它配音。
        我们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场景,让学生从自己的“音乐库”中选出音乐,教师也可以拿出自己的“音乐库”给学生们拿来选择。这也是一种个性感受和表达。
        古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认识是与人的情绪及思想境界相联系的,而音乐本身又有其独特性——无语义性,因为这一特性从而使音乐具有了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让人无尽的遐想空间及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老师就该充分运用这一特性,鼓励、调动学生的情感,打开想象的大门来实现对音乐的学习欣赏,并实现独立的感受和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让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浸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