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习初中物理的效率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30期   作者: 曾祥栋
[导读] 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学要生活化

        曾祥栋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阳中学  广东 梅州 514453
        摘要: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学要生活化,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初中物理生活化进行了教学研究,力图把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在生活中享受物理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2018年广东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物理科的学习对于广大莘莘学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对物理科基本学科的素养尤为重要,那么初中阶段该如何培养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谈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课堂生活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1导入在初中物理的运用
在物理课上,科学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导入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新知识的导入不太让学生感兴趣,只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导入,这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是不适应的。物理课在初中阶段是能够唤醒学生对自然知识产生兴趣的科目,合理的运用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生活中选取有效的资源,再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设,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创设,提高初中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识进行合理的导入,比如在初中物理中有一节课是关于气化液化和升华的,老师就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有效的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路面积水现象,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干了,在有风的天气里干得就会快一些,在阳光足的天气里很快就会干,但是,在冬天就会慢得多,这就是一个导入汽化的实例。还有,冬季里让学生在室外放一个小冰块,让学生观察,过几天就会看到冰块明显变小,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冰块先变成水再汽化的过程,它是从固态的冰直接就汽化了,这一过程就是升华。还有,我们理发时,理发师会用电热风吹干头发,学生在这一观察中学到了汽化、液化、升华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了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地进行物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多进行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过于注重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注重考试的考点,不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初中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利用好生活知识,可以将初中物理讲解得生动有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总结出物理知识,这就是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的体现,我们在讲解光学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影子,还有,我们现在普遍都有的照相机,关于影子的例子,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光是按照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光在传播过程中要是被不透明的物体遮挡,就会在物体后面留下影子,进而扩大问题的联想,月亮的盈亏就是地球遮挡下的影子,老师也可以用一个凸透镜在黑板上形成图像给学生讲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还可以讲解我国古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小孔成像原理的,这些生活中的小知识都会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会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新课标要求的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3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设计生活化的实验活动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要联系实际,物理实验课也要生活化。

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使物理实验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老师要做到学生的实验课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合理的导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物理实验课回归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多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把实验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标的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的要求。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喜欢动手,勤于思考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课的实验课中,老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创设多种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深厚的兴趣。在两种不同温度的水中加入水溶性物质,经过观察,学生可以看到在高温的液体中物质扩散得要快,在同样的条件下,在低温的液体中扩散得就会慢一些。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高温情况下,物体的分子运动速度要快。这种初中物理实验课的创设就有新意,让学生对这样的实验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二、加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物理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备课环节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学生主体地位的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实验作为支撑,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起实验,用科学的思维去影响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整个教学设计都要反映出物理学科的科学性。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趣味性也很重要,所以一些演示实验的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现实生活,将一些有趣的元素融入进来。将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实验加以还原和解释,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模式,形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因为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办法主要是想通过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老师就要开展小组学习模式,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就要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比如,在分组的时候,老师不仅仅要参考学生的物理成绩,还应该适当参考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具体的分组设计如下:
1.分别对全班学生的物理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进行打分,比如优秀的可以打90分以上,良好的可以打80分到90分之间,一般的可以打70分到80分之间,合格就打60分到70分之间,至于不合格的就打60分以下。
2.对全班学生打分完毕后,就要计算学生的总分,比如学生的物理成绩占到的比重是40%,学习能力占到的比重是30%,学习主动性占到的比重是30%。
3.根据相应的比重对学生进行总分的计算。比如A学生物理成绩打分是90分,学习能力是85分,学习主动性是95分,那么该学生的总分就是90分,那么A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优秀了。
4.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总分进行分组,表现优秀的学生应该要与表现不合格或者是合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而表现良好的学生则可以与表现一般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
总之,正确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密切地关注和监督,否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再正确的方法也很难坚持,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陪伴和引导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问题上,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育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陆晓艳.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刘益森.启动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上),2010,(06):200-201.
[3]张浩.浅谈如何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0,(3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