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丽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小学5143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的主导性比较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空间,对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生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善这样的现状,带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锻炼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探究精神;培养
前言: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带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生成和发展。所以,在当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寻到自己的定位,使得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培养,使得理想的课程开展成效得到实现,促使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高质和高效。
一、实行兴趣引导,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是倾向于直观的,受到兴趣影响较大,学生在学习当中兴趣的高低,将对最终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1]。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开展中,要想使得学生投入到探究当中,首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做到兴趣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欲望,带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持续和良好的发展。例如,在讲解“更大的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贴近学生的身边,借助“身高”为主要的话题,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兴趣,带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卷尺自己量身高,或者学生互相量身高等,让学生说一说身高差等。让整个课程的探究氛围变得更加浓郁,带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二、鼓励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往往具备活泼好动的特点,表现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2]。所以在日常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尽量为学生设置宽松的空间,带动学生投入到动手操作当中去,使得学生可以围绕着知识不断分析和探究,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探究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得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的凸显。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在对计算公式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既有的知识抛给学生,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以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用白纸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在制作完毕之后拆开,尝试着结合一起所学习过的知识经验对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借助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探究的过程中生成体验感,愉悦感,自信心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精神起到培养的作用,使得预期的教育目标得到达成和实践。
三、加强情景演示,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也成为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中的得力助手[3]。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开展中,教师也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课程情景得到加强。这样就可以在教学的开展中带给学生更多的刺激,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有更多驱动力和兴趣,实现对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良好培养。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Flash动画课件对图形加以动态化的演示,使得学生可以对图形之间的转化和联系加强理解等,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到成长和发展。这一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不断的投入到探索当中,让学生在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更加系统和全面,使得数学课程的价值和魅力得到不断的展现,在无形中做到对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组织小组合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这样的模式下引导学生集结集体的智慧投入到探究中去。从而一改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使得学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做到化被动为主动,带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不断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题目:“现在有一只老牛被主人拴在柱子上,其最多可以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让学生实现问题的转化,在解题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带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发展。
结论:总之,在当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开展中加强对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得教学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效。所以,在日常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该实行兴趣引导、鼓励动手操作、加强情景演示、组织小组合作等。使得学生的主导探究精神的培养得到实现,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香玲.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主动参与”模式分析[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李媛媛. 让情境促进儿童在数学课堂主动探究[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9):64.
[3]马兰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J]. 家长,2020,(2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