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录花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忠实小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329)
摘要:浅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对分课堂”的有保留讲授 。二、“对分课堂”的独立内化。三、“对分课堂”的讨论交流。四、“对分课堂”的展现自我。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有保留讲授 ;独立内化;讨论交流、;展现自我:
所谓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是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把整堂课一半的时间分配为老师新课讲授,另一半的时间则是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一半教学、一半讨论,这是“对分课堂”的直观解释。 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老师示范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总结。一堂课可以安排2到3次的对分(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安排隔堂对分,即学生内化吸收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后完成,下节课再继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全班汇报总结这两个环节)。下面我将结合教学课例浅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分课堂”的有保留讲授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步但是示范讲授,在这一环节的要注意精讲和留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在老师讲授新课时不再用启发式的教学,不再让学生回答那些答不上来的问题,也先暂时不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直接给出新知识,道出解决问题的原理。如最新版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认识》中的《角的度量(二)》一课,这节课的目标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学,1、学生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2、学生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体会度量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对分。第一次对分的讲授部分过程如下:
(一)角的测量
1.题目要求先估计,再测量。那么估计时老师是以90度角作为参照物的。∠1比90度小一点所以,所以估计∠1是70度。∠2比90度大一点所以,所以估计∠2是100度.
那如何把角的度数量出来?也是三步。
请仔细观察老师亮出是怎么量出∠1和∠2的度数的。(量角器的认识已经在上节课完成了)
量角的方法:
(1)、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角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3)、角的另一边对应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注意0刻度线在内圈看内圈度数,0刻度线在外圈看外圈度数)。
∠1=75 ∠2=110
第二次对分的讲授部分过程如下:
(二)角的画法
1.那把60度角画出来要分几步?也是三步。
请拿出量角器,跟着老师画出60度角。
画角的方法:
(1)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2)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点(一看);
(3)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一连),标出角的度数(一标)。
在以上两个新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新知识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更直观的教学,让学生跟我老师一起画。避免了繁杂又啰嗦的导入过程中,简洁明了地给学生呈现出新知识,并有保留地教授,也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内化的时间。“”对分课堂”有保留地讲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对分课堂”的独立内化
学生完成独立内化部分时,要求学生是独立完成的,也不能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讨论交流的,全班必须保持安静,老师也尽量不在教室内走动,留给孩子们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次对分的独立内化过程如下:
独立内化。完成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3题,选择一个度数完成即可。(先估计,再测量)。
第二次对分的独立内化过程如下:
独立内化。完成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5题,选择一个度数完成即可。
在独立内化的这一过程中,由于孩子们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老师在设计作业要求的时候,提出“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即可”,“对分课堂”的独立内化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对分课堂”的讨论交流。
“对分课堂”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也称为“亮考帮”。 学生在独立内化之后,要总结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得最好内容,最擅长的部分,并且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亮出自己的答案,亮出自己的优点,“闪亮亮”。然后学生把自己弄懂了的知识,用问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来挑战别人,“考考你”或者你也可以“考考我”。把自己不懂之处找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其他同学,“帮帮我”也可以是学得快、学的好的同学“帮帮你”。
小组交流讨论通常是4人为一组,时间为1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围绕独立内化的内容,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对分课堂”的讨论交流,要求都是如下:
3.讨论交流。
a.亮出你的答案,跟同伴交流,说说你的想和思路。
b.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求助同伴帮忙。
c.小组成员想办法帮助同伴解决问题。
在讨论交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孩子们不服输的特点,
四、“对分课堂”的展现自我。
“对分课堂”的展现自我这一环节也是老师帮助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环节,也可以称为“全班交流”,即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对分课堂”的展现自我,要求都是如下:
4.展现自我
a.有哪位同学是“不耻下问”还弄懂了的?
b.你的同伴是如何讲解的,你能试着讲一讲吗?
c.同意这位同学的讲解吗?谁还有补充呢?
五、 结束语
“对分课堂” 从有保留地讲授,大胆地放手。到独立内化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研究问题,自己去总结规律,每一道数学题的数学道理都是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的,让学生牢牢地记住所学知识,再通过小组交流就解决基础差的学生没学到的问题。不仅如此,小组交流还让成绩好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可以指导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而最后的全班交流汇报环节,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己学习有所成果,让孩子们都看到自己的努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那么不管孩子们的基础如何,他们都会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收获,能在集体的讨论交流和探索研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那样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是愉快的,我们都是教育中的幸福人。这不也正是我们最初的教学目的吗?我相信我一定能在“对分课堂”这条道理上走的更远、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 》 作者:张学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