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花
平潭实验小学 350400
[摘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数学教师要创设说理环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数学表达;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说理;表达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要依托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据、落笔有理。通过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思路走向清晰,思维得到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现象: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以能计算、会解题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甚至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的解题操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把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科变成“不讲理”的学问,长此以往,学生探究意识弱化,讲理欲望淡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
一、创设说理环境,激发表达欲望
1、创设情境,乐于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在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集合》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出示题目“三(1)有9人参加跳绳比赛,8人参加踢毽比赛。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当学生回答8加9等于17人时,教师问:“有不同想法吗?一定是17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年级就学过的加法算式难道还能出错?这时就有学生大胆猜测不同的人数,教师继续追问:“到底有多少人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自然地想到要求出总人数,还需要其他的数学信息。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个个积极地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关爱学生,敢于表达
学生善于表达,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尊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把学生视为合作对象,关爱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当学生讲得不太到位,教师不要压制,要包容、鼓励,让其他孩子补充、评价,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但又渴望得到表达机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我在课上准备了一个“幸运瓶“,把这类学生的号数装入瓶内,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上采用抽号数答问题的方法,被抽中的同学如果不想回答,可以由他指定其他同学回答。
当回答正确时,同学们自发鼓掌,老师还可以适时给”被迫“当众说话的同学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等关爱的行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敢于表达的好习惯。
二、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表达
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数学教学是门艺术。学生的语言表达、说理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引领和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对话交流情境,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表达。
1、制定规范,养成习惯
在执教公开课试教时,老师们常发现,相同的问题情境,在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反应却大不相同。诚然,各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方式以及表达习惯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的长期影响。
做到有效表达,必须先教给孩子表达的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特点,制定明确可行的规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今年教学的班级中,我制定了如下发言要求:(1)上课发言要先举手,不能打断其他人的发言;(2)声音响亮,让全体同学听得清楚;(3)认真倾听,别人说过的观点不重复,修正补充发言要等别人讲完正举手;(4)回答问题要完整,先思考再表达,不作无准备的发言。有了具体的规范,学生有法可依,逐渐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
2、示范引领,准确表达
数学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在课堂中,语言应该力求正确、清晰、简洁、规范,让孩子感受数学语言的美,为学生的表达起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准确表达。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例2》时,老师要求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先标出四个基本方向,说清以( )为观测点,再描述出()在()的()面。通过引导示范,学生明确要注意哪些要点,才能准确地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丰富教学活动,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依托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表达能力上得到锻炼,激发学习的热情。
1、创新作业形式
口头作业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适用于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新课结束后,我常在当天布置学生完成一项口头作业:结合板书,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家长听。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时,要求学生把12×14的计算过程讲给家长听。当天,把上课的板书拍在班级微信群上,让学生结合板书说清计算过程,用“先算…,再算…,最后算…”说计算步骤和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采用亲子问答的形式完成,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说理过程拍成视频提交到钉钉群。口头作业反馈及时,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听课情况,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小主播”讲数学
学生扮演“小主播”的角色,给同学讲授数学知识,最后由老师再进行补充。既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又提高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作业只能在线上批改,实效性差。我组织了一批学生当数学作业讲解员,让学生当“小主播”,请家长配合,把“小主播”解题、讲解的过程拍成视频发到微信群,他们针对自己解题中的难点展开分析,更易于理解。另外,把优生与后进生成立“一对一”辅导小组,线上交流,由优生给后进生讲解作业,后进生要把学生情况反馈给“小老师”,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平时教学应有意识地创设说理条件,指导学生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