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
闽侯县第八中学 350111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由于特殊的家庭情况,在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往往需要班主任更多的关注。治病要对症下药,治班同样需要从根源着手。所以班主任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了解其家庭背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走进其心灵世界,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助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家校协同;心理健康
引言
高中生处于思维和心智快速成长的青春期阶段,校园作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以及家庭关怀程度不高,在学生群体中属于弱势群体。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在他们高中成长阶段应给予这些弱势学生足够的教育和关怀。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预防干预、教育和管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通过家校协同来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
一、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引导学生融入集体。
(一)创新课堂授课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这需要班主任进行一定的引导和了解。细心观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集体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定语从句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以中文为例,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定语,定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都有哪些体现,在学生基本了解了定语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用定语从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的融入集体,学生掌握了英语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后,教师可以再进行下一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教学。这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摆脱以往枯燥的讲授方式,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去探究知识,从而创造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班级凝聚力,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集体。
(二)走进心灵世界,输送集体温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常处于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和生存环境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比较敏感、脆弱。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固有和潜在的心理力量,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还应当充当"朋友"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积极引导发挥同学的力量,让弱势学生感受到同学的友善和集体的温暖,营造团结的成长氛围。例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通常都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经济基础不是很好,其中有个学生存在不合群的现象,课间很少主动和同学交流,集体活动也常常自己躲在一边。对此,笔者前期与相关同学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到该学生对篮球感兴趣,由于以前没玩过,所以没信心与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随后我在班上特地找到几个篮球玩得比较好的学生,嘱咐他们指导他怎么玩,玩的时候也喊上他。与此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并对他进行鼓励。时间长了,他和我以及其他几名同学成了朋友。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他开始积极参加课外班级活动,课间与同学进行交流,逐渐融入了集体。
事后,我和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朋友的"朋"是两个月亮,现实中没有两个月亮也没有相同的月亮,其含义在于两个人都需要像月光一样照进对方的心灵中才能成为朋友,不仅需要对方主动,自己也要主动。
二、做好家庭教育,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对周边环境的利用,努力进行社会资源的开发
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错误的的教育观念,认为自己教育只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大部分家长下班后,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忽略孩子的教育,为了改变外来民工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多发掘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例如:经常与文明校园共建单位及社区取得联系,开展一些针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专题讲座,例如《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为我们的孩子加油》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外来民工家长能够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这对子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做出及时的回应。通过讲座也可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能够关注孩子成长,以正确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倡议政府优化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存在的状况主要有社区环境差,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所居住的社区环境较差,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周围居住人员素质偏低,这对于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也容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政府方面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为外来务工子女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以社区文化环境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
(二)增加家庭教育关注,形成和谐家庭氛围
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足以完全解决学生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一些家长由于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不利于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对家长进行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要多进行家访,既能体现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关心,又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学校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大课堂等活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首先,家长要提高心理健康理论素养。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加强理论教育宣传,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其次,促进家庭环境的和谐。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和经济压力较大,家庭往往容易发生矛盾,有的甚至父母离异,畸形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家长要主动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最后,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总之,要从两个主体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着手,深入推动两者的协同开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定期进行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家长也要注重进行家庭教育,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去发现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要注意居住环境,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健康的环境,要有“孟母三迁”的精神,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发力,为外出务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盛杰;杨燚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问题探讨——以玉环市楚门镇“星星点灯”基地为例[J].现代交际,2019,No.498,39-40.
[2].王菁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融入性研究[C].东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