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教学点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30期   作者:代大珊
[导读] 大量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

        代大珊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苏河镇中心学校   465543
        摘 要:大量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创造家庭、学校共育的大环境,形成家校合力,开展家校共育,是提高育儿水平重要之举。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着家长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和办学环境差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家校沟通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家校共育
引言: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创造家庭、学校共育的大环境,开展家校共育,提高育儿水平[1]。大量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着家长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和办学环境差等现实问题。为不断提高农村教学点家校共育水平,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近年来受外出务工影响,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农村教学点学生实际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大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很多是文盲,他们育儿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家校共育意识。如:不少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问题[2]。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应该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转变家长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办好家长学校,其关键点不在形式,而在落实。办好家长学校,最重要的是做好“坚持”和“服务”。坚持是指对办好家长学校的决心,决不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服务则是一种态度[3]。我们要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真正感受到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如家教专题讲座、送教育进社区、亲子学一招、家长艺术团等,不仅会加深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而且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家教方法,让亲子之情更加浓厚、和谐。只有真正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才能真正转变家长育儿观念。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师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总以教育行家自居,高高在上,认为家长必须无条件配合教师的工作。要提高家校共育水平,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型教师观念。
首先,教师对家长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尊重与理解是做好家长工作的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4]。有时候,我们会埋怨到“某某”家长不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很少与老师沟通,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他们。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农村家长们都要从事繁忙的农活,特别是农忙时节,回家后,又要忙于繁琐的家务,空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家长、给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
其次, 教师和家长要建立平等的地位。老师虽然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和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以教育行家的身份自居而高高在上,总觉得家长没有水平,溺爱孩子,而一味地去指责家长。这样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无法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很难形成教育孩子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同样是教育者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
三、教师要注重沟通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发展状况,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家校沟通不要局限于单一的家访或电话联系,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如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情况。针对农村家长农活繁忙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活动安排,例如准备一些便条把每次的通知事项写在上面或者将家校共育活动安排在雨雪天气或者农闲时节,这样既让家长及时了解到班上的活动进程和安排又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家长的理解,也达到了家校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姜静.浅析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34期
[2]    陈磊.谈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J];才智;2017年15期
[3]    王栩.小学生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2018年
[4]    唐皓月.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A];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C];2019年


        代大珊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苏河镇中心学校   465543
摘 要:大量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创造家庭、学校共育的大环境,形成家校合力,开展家校共育,是提高育儿水平重要之举。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着家长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和办学环境差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家校沟通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家校共育
引言: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创造家庭、学校共育的大环境,开展家校共育,提高育儿水平[1]。大量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着家长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和办学环境差等现实问题。为不断提高农村教学点家校共育水平,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近年来受外出务工影响,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农村教学点学生实际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大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很多是文盲,他们育儿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乏家校共育意识。如:不少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问题[2]。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应该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转变家长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办好家长学校,其关键点不在形式,而在落实。办好家长学校,最重要的是做好“坚持”和“服务”。坚持是指对办好家长学校的决心,决不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服务则是一种态度[3]。我们要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真正感受到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如家教专题讲座、送教育进社区、亲子学一招、家长艺术团等,不仅会加深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而且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家教方法,让亲子之情更加浓厚、和谐。只有真正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才能真正转变家长育儿观念。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师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总以教育行家自居,高高在上,认为家长必须无条件配合教师的工作。要提高家校共育水平,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型教师观念。
         首先,教师对家长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尊重与理解是做好家长工作的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4]。有时候,我们会埋怨到“某某”家长不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很少与老师沟通,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他们。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农村家长们都要从事繁忙的农活,特别是农忙时节,回家后,又要忙于繁琐的家务,空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家长、给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
         其次, 教师和家长要建立平等的地位。老师虽然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和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以教育行家的身份自居而高高在上,总觉得家长没有水平,溺爱孩子,而一味地去指责家长。这样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无法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很难形成教育孩子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同样是教育者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
三、教师要注重沟通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发展状况,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家校沟通不要局限于单一的家访或电话联系,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如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情况。针对农村家长农活繁忙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活动安排,例如准备一些便条把每次的通知事项写在上面或者将家校共育活动安排在雨雪天气或者农闲时节,这样既让家长及时了解到班上的活动进程和安排又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家长的理解,也达到了家校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姜静.浅析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34期
[2]    陈磊.谈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J];才智;2017年15期
[3]    王栩.小学生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2018年
[4]    唐皓月.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A];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C];201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