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武威职业学院 甘肃 733000)
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声乐美育是一门歌唱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教育的艺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通过对声乐的歌唱发声原理、呼吸的控制、共鸣运用、语言审美、情感表现、嗓音的保健以及幼儿声乐学习的歌唱特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建立自身正确歌唱状态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歌唱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作品情感表现等技能并能熟练的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歌唱表演与学前教育声乐美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指导幼儿美好的歌唱与完成相应的学前教育美育教育的艺术活动设计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养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四有”好老师,发扬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做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三全育人。达到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要求。
关键词:美育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改革与创新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声乐美育是一门歌唱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教育的艺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通过对声乐的歌唱发声原理、呼吸的控制、共鸣运用、语言审美、情感表现、嗓音的保健以及幼儿声乐学习的歌唱特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建立自身正确歌唱状态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歌唱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作品情感表现等技能并能熟练的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歌唱表演与学前教育声乐美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指导幼儿美好的歌唱与完成相应的学前教育美育教育的艺术活动设计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养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四有”好老师,发扬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做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三全育人。达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目标。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二)将三全育人、三教改革、理实一体等教育改革为导向,旨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歌唱表演与学前教育声乐美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指导幼儿美好歌唱并完成相应的艺术活动设计等。
(三)通过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当前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方针政策;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前教育声乐学习全过程。将声乐课程美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四有”好老师,匠心独具筑师魂,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内容设计
通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的设计形式,融入课程思政映设点;采用实践课+理论课+审美体验+参观讨论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领域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声乐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达到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改革创新的教学要求。声乐美育模块化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八项:
(一)结合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设计,融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战略,构筑绿色家园,彰显魅力中国,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培养师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强身健体,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结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和世界优秀成果,是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荣耀和自豪。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精神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提升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师生坚定“四个自信”, 自觉肩负起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三)结合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设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职业情怀,懂得感恩他人、服务社会,懂得互助合作,共建共享。具有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四)结合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师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把握好奇心,善于观察,展开想象,求异思维,注重知识积累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五)结合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培养师生善于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思想认识,塑造其高尚的情操。善于追求真善美,具有良好的气质、仪表,较强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坚定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
(六)弘扬中国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基因。结合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精神,以我党和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舍身取义、英勇果敢地大无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同心共筑中国梦。
(七)弘扬新时代主旋律。以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等优秀人物代表和先进事迹寻找初心,牢记初心,保持初心,为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以英雄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凝心聚力,相互协作,守望相助,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八)弘扬工匠精神,做“四有”好老师。匠心独具筑师魂,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升华,化腐朽为神奇,于细微处彰显卓越;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发展性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课程教学改革,达到知行合一,声乐美育的教学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既与课程建设目标紧密相连,又与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紧密相关。
(二)以职教改革、三教改革、三全育人为导向,及时学习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新理念、新方向。转变教学观念,理清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方法,更新教材内容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
(三)探索性开展发展性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四)做到知行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达到四维一体,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突出应用性为原则,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大赛、毕业汇报演出、社会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形式,对学生“品行、身心、知识、技能”四维的培养进行“一体”化整合,揉进声乐美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
(五)通过幼儿园虚拟课堂、环境创设以及信息媒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工作岗位需求,对声乐美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与实践,进一步做到学校、师生与幼儿园的深度融合。
(六)通过模块化声乐美育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各学科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不同课程研讨的互动能力,学习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丰富与提高了教学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实现了岗位需求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七)将理论与实践由简到难不断渗透声乐美育,将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声乐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如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技能大赛、毕业汇报演出、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
(八)鼓励学生进行声乐美育教学的创新、创作、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演出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步骤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教材、教案;采用新式教育教法;建立并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二)开展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作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美育教学效果;
(三)积极推进声乐美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展演活动。跨学科融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挖掘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突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青年担当。
(四)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关注当前的时政,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挖掘具有时代性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声乐作品、幼儿歌曲进行讲述,审美体验、参观讨论、提升创作。
(五)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发展,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通过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进行训练,将其他艺术课程与声乐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声乐美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作、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演出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六)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师资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图书文献资料、数字教学资源等结合职业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整合合理利用。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思想;以职教改革、三教改革为导向,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为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发展性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以游戏活动为方式,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五育并举,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围绕声乐美育,通过选取优秀的、反映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作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在演唱教学中,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达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乐勇.对音乐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09(1):76-78.
[2]郭彪.音乐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