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邬柠玮
[导读]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邬柠玮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民和镇山前小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1700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国家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形势严峻。为改善现状,本文从教师专业素养、农村生源质量、课程活动设置三个方面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以及相关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对策
        一、 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1 教师专业素养
        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小学中,在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整体偏低。究其原因,首先,许多年龄偏大的民办教师仍是教学主力。这些年长的老教师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但对于时代飞速发展,农村孩子渴望获知新鲜事物的今天,他们的体力、精力逐渐衰弱,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其次,剩下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也因农村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前景较差等因素,纷纷选择往城镇考调。
        此外,因农村小学教师人员不足,部分学校的教师需身兼数职。以本人所处的南昌市进贤县民和镇山前小学为例,在本校的九位教师中,有五位承担了两门,两位承担了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均一周教学课时超出二十节,最高可达二十五节。这样一来,教师疲于应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1.2 农村生源质量
        第一,资质整体较差且家务繁重。
        在农村,多数家庭只要有哥哥姐姐考入县城中学,便找各种关系把弟妹一起带走,或当孩子资质相对同班学生稍有优势,家长就千方百计地把他转入县城或是更好的小学。还有部分学生,则还未入学,就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去往了城市。而留在农村小学中的学生,有的家境贫困,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人丧失抚养能力,还有的先天智力低下或患有残疾。
        这些学生不仅先天资质较差,还因农村家庭家务繁重,忙于在家庭琐事中穿梭,无法通过课余时间弥补自身的不足,造成了村小学生普遍水平较差。
        第二,心理问题显著且学习被动。
        在农村大部分青年人都已选择外出务工的当下,留在村子里的都是一些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留守儿童常年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受文化、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受到隔代关系的影响,他们最关键的童年时期,缺失了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在学习生活和心理行为方面都未能得到良好的关怀与正确的引导。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他们的父母虽能陪在身边,但常给孩子灌输只要肯卖力,不读书,成绩差也照样能挣大钱的思想,或是恰恰相反,管理严格却粗暴,一旦出现问题,就对孩子奚落斥责、拳脚相加。如此一来,农村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性,在对学习的认知和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各类问题日益显著。
        1.3 课程活动设置
        由于缺乏专业的老师且在岗教师人员数量和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现有的农村小学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上每周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而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等所谓的“副科”早已变成了应对检查的课程表中一个陌生词汇,更不用提难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新增的书法课程。这些课程的缺失不仅剥夺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埋没了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无法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更束缚了他们的眼界、思想道德水平、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因素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2.1提高教学师资
        第一,保证各科教师人员数量
        各县在教师公开招聘时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人员情况按需招聘,也可以与相关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有计划地根据当地农村对不同科目的教学需求,每年或隔年培养一定数量的定向农村教师。在这基础上,还需保证定期分配一些优秀、年轻的音体美等科目的专业教师。通过这些科目教师的加入,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加强在岗教师专业素养
        农村小学教师长期工作在偏远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机会较少,在师德师风,工作热情方面也间接受到专业素养无法提升的影响。所以,现有的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主动参加培训,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认真钻研本专业知识等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各地区教育部门也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农村教师对新课标、新理念进行学习,鼓励农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大力倡导城镇与农村教师的合作交流。
        2.2优化师生关系
        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资质较差并未能从家庭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引导,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类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与心理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与行为,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盲目灌输,不强调完美。此外,在处理班级问题时,要先让学生说明事件缘由,独立分析相关行为的对错并思考如何解决。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到关爱学生,特别是要关注留守儿童和学困生。从生活上,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些家人般的关怀,细心观察学生的成长情况。
        2.3注重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首先,作为学校,要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个年级中,可以制定详细的评比计划,采取每月、每学期的优良学风班级评比的手段,对优秀班级的教师和学生适当做出奖励,对表现不佳的班级或个人给予批评,促使本校学风得到改观。
        其次,作为老师,身为班级的指挥棒,应把学校的管理方针落实到位,严格掌控本班学生的学风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再者,作为家长,需及时与学校沟通,反映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许多行为习惯只有在家庭和学校的互相配合,共同坚持下,才能得以养成。
        最后,良好学风的形成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校、老师与家庭的引导,学生必须从思想上热爱学习,积极主动的与同学开展小组活动,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并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到建设优良学风的队伍中。
        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受到教师专业素养、农村生源质量、校园学风情况、课程活动设置的制约,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将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只要社会和政府加大重视,从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相信,通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京华,张仁平.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J].新课程,2014,(12):94-94. [2017-10-11].
[2]宋新梁.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2017,(30):230-230. [2017-10-11].
[3]王海江,黄文远.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小说月刊月刊,2015,(12):145-145. [2017-10-11].
[4]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河乡学前教育现状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6.[2017-10-11].
[5]易鑫.农村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何以为继[N].中国教育报,2013-11-18(2). [2017-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