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文本”阅读教学的指导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王敏杰
[导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篇一篇的课文为载体,按照教材的编排一篇一篇地教

        王敏杰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行知小学 314000
        【内容摘要】 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篇一篇的课文为载体,按照教材的编排一篇一篇地教。而“双文本”教学则是突破教材的限制,将两篇文本搬到一起。这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习惯于单篇教学的历史是一个突破。“双文本”阅读教学由于文本的特性,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整合,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运用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以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双文本” 指导学习

        什么叫“双文本”阅读教学呢?就是教师先用一个A文本--课本上的文章,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简练表达、回答问题,然后再提供一个类似A的B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简练表达、回答问题。教师用A文本教,学生在B文本上用,这就是“双文本”。教师讲A的时候,讲的只是知识,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传递的东西。这一讲一听,传递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之后学生一定要把这个知识尝试用在B文本上,能用成功才算具有能力。为什么不能在A上用?因为教师已经讲过了,所以必须要换一个新文本。这样的教学跳跃了模仿与理解,走到了运用与创新。运用与创新一定要有迁移,就是从A文本迁移到B文本。能创新出来,才真正具有高阶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期望的学以致用。“双文本”教学的格局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双文本”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展开学习呢?
        一、找准B文本,运用迁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篇一篇的课文为载体,按照教材的编排一篇一篇地教。而“双文本”教学则是突破教材的限制,将两篇文本搬到一起。这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习惯于单篇教学的历史是一个突破。但是,两篇文本并不是随意安排到一起,而是因为有相同的主题、类似的写法等某种关联。因此,在B文本的选择上,教师就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调整,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的材料展开阅读教学。
        1.根据相同的主题选择B文本
         B文本的选择依据相同的主题归类,学生通过相同主题不同文体的迁移学习较好地体会单元的语文要素。部编版五上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与老舍的《怀念母亲》两种不同的文体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细节中蕴含的对母亲的情感。
        2.根据文章体裁选择B文本
        B文本的选择可以按文章的体裁归类,学生通过A文本学习,迁移学习相同体裁的B文本,比较清晰地感悟理解这类体裁的文体特点。例如:《桥》双文本教学中,可以选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两个文本都是小说,故事情节相似,都有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
        3.根据表达形式选择B文本
        B文本的选择也可以按表达形式归类。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一课,课文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课文,由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组成。通读教材,这样内容的文本是没有,那么教师就可以创造这样表达形式的文本。浏览《蓝色的海豚岛》这部外国文学名著可以与《鲁滨孙漂流记》归类成A、B文本,根据A文本《鲁滨孙漂流记》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示范写梗概,提取《蓝色的海豚岛》的精彩片段做B文本拓展学生的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和《蓝色的海豚岛》A、B文本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如此归类,学生能及时地从《鲁滨孙漂流记》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学习运用到《蓝色的海豚岛》,就能比较精准地把握类似这样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搭建学习支架,有效支持学习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等。

“双文本”教学因为有相同的主题、类似的写法等某种关联的两个阅读文本组合教学,因此,“双文本”教学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多采用学习单、问题、表格等形式设计、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梯度地爬升。
        1.运用导学稿,有效支持学习
    导学稿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学习方式,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方法,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活动化的师生共用文本。它是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脚本。“双文本”阅读教学中导学稿的运用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有力支架,通过自学,学生对A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展开学习,引导学生的思维梯度发展。比如:《刷子李》与《泥人张》的双文本教学中,《刷子李》的导学稿分知识链接和课前预习,学生对这一组双文本的学习中,初步感知冯骥才笔下人物的特点,继而引发学生冯骥才笔下人物的兴趣。
        2.主问题统领,有效支持学习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双文本”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重点指导学生在两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我们要把两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重整、评鉴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例如,《鲁滨逊漂流记》“双文本”教学中整堂课的主问题定为: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这样的外国长篇小说呢?第一步,看目录了解外国长篇小说的大概;第二步,读精彩片段,关注人物形象;第三步,阅读全书,感悟外国长篇小说的内涵。再通过B文本的迁移学习巩固,解决了整堂课的重点、难点 。
        3.表格填写比对,有效支持学习
        作为“双文本”教学最常用的的学习支架——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取、筛选文本信息,促进内化、交流和研讨,使所学的知识更为清晰。例如,《鲁滨逊漂流记》A文本教学后B文本学习,出示表格:
    人物    环境    情节
《鲁滨逊漂流记》           
《蓝色的海豚岛》           
        学生阅读《蓝色的海豚岛》B文本,表格填写对B文本人物、环境、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比对小说三要素,实践阅读整部小说的方法,巩固总结阅读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发深度学习
        “双文本”阅读教学由于文本的特性,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上需作一个教学的统整,从而扩增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引发深度学习。
        1.先扶后放,引发深度学习
        “双文本”教学主要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A文本导学搭支架,B文本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导学稿的引领下,独立思考。例如:《鲁滨逊漂流记》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学习下后概括出了阅读外国长篇小说的三步法,把这三步法迁移到《蓝色的海豚岛》自主学习,学生亲自经历阅读过程,继而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2.比较阅读,引发深度学习
        比较阅读是“双文本”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从比较学习搭建的支架呈现中清晰地感悟文本传达出来的语文知识。如《刷子李》双文本的教学时,通过纵向比较感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横向比较感知不同描写方式烘托人物形象,文本结尾比较知出人意料的结局也是突显小说的人物形象。采用多角度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
        3.小组合作,引发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双文本”阅读教学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常态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小组讨论交流环节,学生在同伴互学中思维得到碰撞,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大胆地质疑、讨论,在学习不断的碰撞中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