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兴文
重庆市开州区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 重庆 开州 405400
摘要:数学是非常基础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生动、直观、立体地解释所需的数学知识内容。本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家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 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大脑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但自制力有限,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之前,教师要注意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和故事情境,创设一个故事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童话、寓言以及相关的学生可能知道的比较著名的问题情境 可以选择相关的比较有名的人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创造一个故事问题情境,需要选择有趣的。选择一些兴趣浓厚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有趣的讲述情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1]
例如,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上册《5.2.4实际问题与方程》时,本节课需要讲解的是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微复杂的相遇关系。可以利用线图分析题意,理解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一只兔子家和一只松鼠家相距4.5千米,星期天上午9点,两只小动物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兔子每分钟行驶250米,松鼠每分钟行驶200米,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说明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通过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故事背景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在问题的探究中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
二、创设梯度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级学习。
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重要知识和难点知识。不同的知识是有关联性和层次性的,有不同的难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他们知识基础不扎实,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难易程度进行教学,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多个梯度的知识,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行教学,由易到难,结合知识的梯度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梯度式递进,从简单的思考到困难的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2]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本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首先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学会物体体积的计量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重点在于感知物体的体积,建立起体积概念,难点在于学生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提出疑问,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会上升?自然,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进行总结,并告诉学生,要比较体积,我们需要选择统一的体积计量单位。接下来,继续告诉学生,我们需要一个体积单位来测量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需要讲解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探究中研究这些知识点,加深记忆,体验数学的魅力。循序渐进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丰富和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基础,有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起跑线》时,可以让学生们先去操场了解一下田径场,跑道是一圈一圈相邻的,熟知田径比赛的基本规则,告诉学生可以相关知识来确定起跑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相邻轨道的周长来确定起跑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现场实践,进行推理,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把复杂繁琐整理为简答、抽象等基本数学思想。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束语: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论述研究,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梯度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级学习。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探究,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J]. 读写算.2020(33):41-42.
[2]郭洪亮.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