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谭文杰
[导读]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英语需要思考课程的提升,除了继续帮助学生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
        谭文杰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珠海·广东 519041

        摘 要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英语需要思考课程的提升,除了继续帮助学生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还需要承担对我国优秀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元素的能力,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也能展现自己的风采。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大英课程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an Wenjie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College English should be upgrad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to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Not only should the English course continue to help students know the foreign civilization but als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to spread our time-honored Chinese culture tha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cohesion in th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hase. Chinese elem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nglish course so a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up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China's content in English, which is ultimate importan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tegrat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为了能够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才,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要求,课程思政促使教师重新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方式,教师不单单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角色,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们国家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课堂也需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考如何进行课程的提升,丰富教学思路,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英课程思政的特点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要吸收也要传播,平等自如。但是目前很多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都是以外国文化为主,导致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时候存在很大的困难[1],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学方式需要作出必要的改变,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元素的英语表达方式,既能了解国外,也能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事情,在交流中体现出文化自信,做到不卑不亢。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具有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只要认真设计,大英课程是可以在建立文化自信这一使命上做出贡献的。首先,大学英语虽然是一门语言课程,但是教材的内容富含文化,在学习期间导入中国文化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同时相对其他课程,教师对于授课的内容拿捏度比较大,对授课材料的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只要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生的收获更大;另外,大学英语课程贯穿了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是大学里持续时间最长的科目之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有着长期的影响,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学英语课程,首先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这一定位不能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语言技能,为他们奠定交流的基础,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必然含有文化的互动,所以大英课程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呈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不能把大道理生硬照搬,变成了理论课[2],我们的思政目标就是要确立文化自信,让学生能够讲述中国的故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教学理念要与课程的内容自然融合,做到无缝衔接,不能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学习了技能、陶冶了情操,这种中国文化结合到课程里面的方法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突破,也是随着国家进步教学方式提升的一种必然。
2  大英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持续四个学期,但是每个学期的课时还是比较少的,为了能更好的执行我们的想法,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教学策略。首先,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在业界逐渐形成共识,一些新编的教材里关于中国的内容比重有所加大,我们经过精心的评选,重新选择了新的教材,使教师在开展课程建设的时候获得一个重要的抓手;第二,针对学时偏少和教学内容的加大,我们研究提升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老师突出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同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3],为了了解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想法是否吻合,我们用问卷星设计了“大学英语和中国文化”的调查问卷,对16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于调查问卷里面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下表: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例如问卷中问题“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您愿意介绍中国的文化与习俗”,有55.83%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8.04%学生选择比较同意;问题“您认为英语课程中应该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49.69%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44.17%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内容的能力,这位我们开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增强文化自信的课堂实践
        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中,除了教材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些泛读都是跟中国有关的,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关注China 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的免费微信公众号,上面很多文章都是关于中国的内容,既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也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练习的时事新闻,时效性强、短小精悍、难度适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既了解了社会,又积累了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收集一些关于中国各个方面主题,如传统习俗、艺术、历史、地理、名人等的英文材料,汇编成学习材料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之用,有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为了解决课堂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些课外材料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就相关的主题以任务、项目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布置,同时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精选与材料主题相关的慕课让学生课外观看,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于难理解的地方和学生的疑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英语学习的道路也变得更广阔。
        对于教材上内容的教学,对于不同单元、不同题材的文章我们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梁祝,这是脍炙人口的中国民间故事,根据这故事创作的小提琴曲闻名世界,作为外国人可能是首先被这首乐曲吸引,但是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告诉他们,文化的交流便可以由此展开。所以对于这篇文章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章的故事说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掌握这个文化点,得益于我们的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在课前把梁祝这首乐曲上传到教学平台,学时可以在课外进行收听,感受这首乐曲的魅力,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精读,文章学习完以后,要求学生进行说故事接力,每位学生说故事的一部分,直到共同把故事说完。在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录制自己说的完整故事,上传到教学平台,老师进行打分和给出意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话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我们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教育、美学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和思想的教育。
        又例如,有一篇文章叫做Hutong Karma(胡同情缘),这篇充满浓浓京味,感受到中国传统生活人间烟火的文章,刻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的印记。对于这篇文章,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精读,还精选了一些介绍北京胡同的英文视频放到教学平台上作为学生的课外视听材料,要求学生翻译(中译英)一个关于“四合院”的段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怎样用英语表达胡同文化和中国的特色建筑。总之,教师们见缝插针,利用每一个机会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些主题也采用手抄报、演讲等方式进行学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富含人文精神、平和理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中国文化信奉和而不同,对外来优秀文化欢迎包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语言作为交流的桥梁对于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平共处非常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英语课堂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提升以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让我们的莘莘学子不但需要了解其他优秀文明的精华,也需要拥有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态,才能很好地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
参考文献
[1] 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2] 吴红敏,汪承平,朱成棋,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J],2020(06)
[3] 向莉萍,许明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8(05)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编号4041461612)
作者简介:谭文杰(1970-),男,广东江门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从事教学法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