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袁亚萍
[导读] 自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肺炎”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来自社会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袁亚萍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摘要:自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肺炎”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来自社会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各高校根据教育局的教学要求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而这种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居家网络学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言无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基于此,以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探讨大学生基于性别、专业等差异在疫情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对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体现出必要性。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疫情下的恐慌与盲从
        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在中华大地上,笼罩在疫情下的公众,也都不免表现出恐慌与盲从,即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无一例外。王秀平等通过组建课题组采取调研问卷发现大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候多出现恐慌情绪,并随着疫情的变化情况有所波动。“居家隔离”为其带来压抑和烦躁感。姚希等通过建立自测量表对某军校84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该调查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况。不难发现:“恐慌”成了大学生面对疫情时在情绪方面的常态表现,而疫情居家隔离的要求使得一波波疯狂抢购生活用品导致物价上涨、想方设法大量囤积口罩最终导致口罩断货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居民的恐慌心理以及在疫情趋势下表现出的盲从态度。
        (二)在线学习状态的紧张与迷茫
        孟爱青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由于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情况,难以较好的进行自身学习安排,学习效果不强的情况下,加剧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担心自己疫情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返校后的学习状态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或者身边的同辈群体。郑秋强分析大学生延迟开学的网络教学的学习情况发现大学生即使在行动上接受网络教学形式,但是心理上仍然存在抵触情绪。“网络卡顿”、“见不到面”、“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有效监督”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又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体验,导致学习焦虑、学业不适等情况,面对学习情况缺乏监督、学习难题难于解答,人机交互性加强而人与人面对面互动性减弱的情况凸显大学生的居家线上学习的紧张与迷茫。
        (三)居家的孤独感
        漫长的居家时间无论对于需要工作的上班族,还是需要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都会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虽然长时间的居家带来了与家人相处机会的增多,弥补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一趟的遗憾,但是长时间的缺乏除了家庭亲密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会是大学生处于一个长期“封闭”的空间而衍生出的孤独感。根据对大学生的相关访谈的访谈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由于无法出门,无法返校,休闲娱乐活动都只能通过一系列网络游戏获得满足,即使一开始会与朋友、同学进行网络视频或者语音聊天,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方式也无法填补大学生居家时的孤独感了。
        (四)返校后的不适
        由于长期居家学习,社交活动的大幅度减少,人际交往的降低,这给返校后大学生带来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而徐飞等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返校后的一段时间内与周围的人存在交流困难,除此之外,大学生也时常担心身边的人会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或者是自身有被感染的风险,在此心理影响下带来的是大学生返校后出现神经过敏和反复性洗手消毒灯强迫行为,这在董晓玲的SCL-90的纵向调查结果中也有所阐释。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学校已将度过了一年、两年,甚至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在返校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自我适应不足的问题,这与学生长期居家而缺乏外部交流和返校后的封闭管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合,不难发现大学生在长期居家学习的状态下容易出现心理调适不足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即使是在返校状态下,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学习和生活上的节奏,更加难以适应返校后新一轮的“封闭管理”模式,进而引发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个体行为方面出现不良表现。所以,分析导致影响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刻不容缓。
        二、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学习失序的影响
        疫情状态下,“居家隔离”带来的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尤其大学生作为一个神经敏感性强的群体,对疫情未爆发时的“正常化”环境、疫情爆发时的居家学习环境和返校后的封闭管理的环境的来回切换产生的学习失序的结果,其能否根据环境变化作出合理调适是大学生能否建立健康的心理情绪状态、表现合理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隔离封闭政策的影响
        疫情爆发后的第一防范措施就是倡导民众居家隔离,顿时家庭几乎成为人们唯一的活动、交往场所。敦煌俊秋基与对某高校大学生的4个真实心理案例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疫情带来的超长寒假放大了一些大学生糟糕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良、边界的疏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不良因素。王秀平等也指出大学生与家人的相处状况的好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机制。

疫情为家庭成员带来了难得的相处时间,但是成员之间突然获得长期生活的机遇并未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状态愈来愈好,相反的是新一轮的生活习惯、性格和观念等的磨合,而绝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中表示自己由于长期居家遭到父母的各种“嫌弃”,纷纷表示盼望收到学校关于开学的明确通知。
        (三)个体差异的影响。
        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所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而便显出问题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其中涂静怡等采用CHQ-20分析得出: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较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抑郁、恐慌等消极情绪。这也是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城乡医疗保障水平、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距所致。姚希等发现军校大学生面对疫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调适状况优于一般地方的大学生。除了专业、地区、学生类型等差异,汪媛表示大学生性别、身边感染人数情况、学历等的差异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网络舆情的影响
由于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在考验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明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等的能力。同时,由于全国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情况都是通过各大媒体实时跟进报道,出现不正规的运营平台夸大疫情事实,动摇人心的现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容易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影响。
        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表现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各种焦虑、抑郁、烦躁问题都受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在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上便是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能力与问题的程度差异,而只有根据这些影响大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回归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轨道。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变迁及突发事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较独立的群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就与家人的沟通有所减少,而与身边同辈群体、老师等人的交流相对频繁。但是,疫情居家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因此减少并缩小了大学生与朋辈群体的交往时间和空间。所以如何促进大学生与自身家庭的交流,且又能较好的维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交流状态值得我们考虑。刘庚提出通过学校辅导员建立与学生、学生家长三者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情况、居住地的疫情等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赵智军等建议针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建立基于家庭各学校的层级网络。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应该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捕捉异常动向,同时,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时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避免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
        (二)建立学生自发互助小组
随着疫情有所好转,各大高校陆续公布返校信息以来,大学生返校面临的是“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的校园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心心念念盼望开学返校的大学生造成心理落。Ciarrochi指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大学生返校后更加容易出现多疑、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学校在对返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对该类性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及时的介入。而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的关注度和建设度普遍不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活动也鲜少,因此要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明白心理健康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身边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朋辈群体”的影响,依赖大学生在年龄、心智、知识程度等方面同质性高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自发建立互助小组,相互交流疫情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返校后的由于不适带来的相关的心理问题。
        (三)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应对疫情居家时带来的各种变化——交往圈子的缩小、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暂时改变和返校时环境的变化能力,对自身的心理情绪变化有清楚的认知并能进行合理的调适与积极的寻求帮助。居家学习时能与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状态,与同学、老师保持联系,明白自身由于线上学习出现的学习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及时解决。同时,提高在疫情期间对于网络上发布的各种有关疫情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
        四、小结
        疫情对于全国上下民众都是一种考验,对于大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只有正确地待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正确干预和处理,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秀平,孙玺璋,邹昕迪.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品质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0):76-77+179.
 [2]Doo-Hun Choi,Woohyun Yoo,Ghee-Young Noh,Keeho Park.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risk perceptions during the MERS outbreak in South Korea[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2.
 [3]. "A longitudinal 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 on youth social support: Rel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orrection to Ciarrochi et al. (2017).[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7,53(12).作者简介:袁亚萍,女,(1999-),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2018级本科生。通讯方式:袁亚萍,电话:18460368187;邮件:2315823912@qq.com。
本文为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TP)“疫情期间大学生学习质量和心理状态研究”(项目编号:2020209)课题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