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对南充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引导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莫征宇
[导读] 艺术教育对适龄儿童(7-12岁)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干预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早已得到充分的正面验证
        莫征宇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艺术教育对适龄儿童(7-12岁)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干预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早已得到充分的正面验证。电影作为普及面和接受度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其娱乐性的自然属性中可充分参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助引导过程。本文建立对在四川南充市某乡村小学所在就读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引导实践活动为例着重阐述电影艺术教育的实际过程和价值。
        【关键词】电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截至2020年3月30日,南充市外出务工名员总计127.83万名,其中省外务工77.17万名。作为四川省名口总量第二名口大市,南充市与成都,绵阳,德阳,达州共占外出务工输出名口数前五的行列。【1】据资料显示,2015年南充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与市妇联对所辖范围内留守儿童调研得出的结果显示,“南充市留守儿童共计95.8万名,占17周岁以下的儿童总名口的47.4%,其中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自农村。”【2】其中“31%有说谎的习惯,25%的受到疾病和恐惧的困扰,15%的有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3】
         位于南充市某地的乡村内人口约合1.3万名,0-12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共占总名口近23%,辖内共有6间小学。但当地近93%的青壮年长期不在本地,其中以家庭单位的夫妻二人同时在外的比例占仅占常驻人口3%。而常住名口中的人口主要以0-14少年儿童岁和65岁以上的老人构成。在此背景下,该乡村适龄在校学生绝大部分以留守儿童为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以及代际关系的疏远,他们在平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性格缺陷和其他类似的地区一样,孤独,叛逆,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受农村教育资源限制,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他们人格健全的障碍,对自身成长无益。
        二.研究准备:
        在此现实背景下,我们于当地随机邀请30名留守儿童(男生17名 女生13名 年龄8-13岁间)参与研究活动。研究素材是电影《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亲情和友情。研究经过为间断性数据采样和固定日期回访,共计7天。(由于本文写作的时间连续性要求,故皆以天数序号进行阐述)在研究开始前,我们参照国际儿童心理健康测试标准和研究素材的特定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30名参与对象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由于问卷内容的回答存在非唯一性内容,故数据无法用整数统计),“对亲人陪伴需求占总数的48.6”;“对环境和家庭没有归属感占总数的79.3%”;“感觉孤独,在主动或被动情绪下都不愿和人交流占总数的86.9%”;“缺乏对家庭和同龄人信任占总数的68.7%”;“拒绝主动表露正面情绪,不自信,叛逆占总数的72.8%”(以上问卷内容皆在保护未成年人情绪和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谨慎进行)。

从数据中我们清晰得出这30名孩子的内心是典型的因常年“留守”所造成的亚健康,同时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处在“黄线”边缘迫切需要积极因素介入引导。
        三:研究经过
          在第一天的问卷调查后,第二天我们将孩子们安排至一个独立的电影播放空间,在宣读完观影过程的纪律后所有研究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离场,仅留下一个摄像机全程固定记录,然后电影播放。电影《海蒂和爷爷》“改编自约翰娜·斯比丽著同名长篇小说,讲述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海蒂被姨母送到阿尔卑斯山上与脾气古怪的爷爷同住,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动和帮助周围的人的故事?。”【4】研究素材具有真实性性和接近性,片中海蒂的身份和研究对象类似,而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贴合现实中的留守环境。观影散场后,我们入室发现所有观影孩子的情绪都呈现出安静和幸福的状态,部分孩子的脸上有明显的泪痕(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上,男生13人,女生10人),观影的气氛和环境,以及电影本身对观影者的心理产生的“迷思”效应让孩子们表现出了和进场前截然不同的行为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将孩子们带入到他们熟悉的教室中重新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别是“对亲人陪伴需求占总数的95.4%”;“对环境和家庭没有归属感占总数的10.8%”;“感觉孤独,在主动或被动下都不愿和人交流占总数的5%”;“缺乏对家庭和同龄人信任占总数的12%”;“拒绝主动表露正面情绪,不自信,叛逆占总数的40.5%”,第一阶段研究结束。
        三.研究结论: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现象化,我国部分地区也陆续展开相关活动并取得积极效果。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功能性”的电影对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且电影教育门槛成本低,灵活性大,素材广泛等特点可辅助因师资匮乏而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滞留地区的引导和教育工作。电影由于本身的娱乐属性相较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教育能在最短时间内拉近与留守儿童间的心理距离,透过内容的推进和情绪的渲染能满足特定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好奇心增长的心理特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将阳光积极的情绪传递给绝大部分的受众,儿童的理解和想象力是无限的,当他们被电影中的美好和爱打动后,他们的自省和感同身受会在艺术化的情节推进下自我主动打开因缺乏社交环境和对象而紧闭的心门,心理健康引导和介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影播放结束后,观影的孩子纷纷不舍,他们表示电影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爱让他们心中感受温暖,我们问他们离开后去哪,他们的回答都是——“回家”。
        参考文献:
1.http://rlzyshbzj.nanchong.gov.cn/html/ztzl/nmgwcwg/4636.html 南充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工作专班
2.http://www.shunqing.gov.cn/t/5003.html 专题调研:南充留守儿童有95.8万
3.http://www.shunqing.gov.cn/t/5003.html 专题调研:南充留守儿童有95.8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