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还有很多从事舞蹈的工作人员用“采风”一词来描述从自己生活的地方到民间艺人居住的田间地头学习当地特色的舞种,及生活方式等,直到“田野”这个词的出现,以人类学的视角去阐释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以整体观的态度看待、发现和研究文化和艺术的生成、形成、演变、继承、发展等规律与特征,也意味着有关舞蹈人类学的学术渐变规范。笔者认为“田野”一词的运用,不仅将舞蹈的理论研究更加规范,更将舞蹈的动作内涵赋予明确的定义。比如朝鲜族舞蹈的上身体态为什么多以内含为主,是因为朝鲜族人民长期受侵略者的压迫所致;再如蒙古族舞蹈的上身体态为什么多以挺拔为主,是因为受大草原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影响。所以说“田野”它与人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俗宗教、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民间舞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田野”调查。
关键词:田野调查方法;舞蹈民族志;中国民族民间舞
笔者在2020年七月份跟随导师前往湘西南地区,首次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感触良多,后期也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在教材《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一书中的第二章节记录的田野工作方法非常明确。对于田野经验稚嫩的自己,在田野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迷茫的时候,笔者根据自己下田野的实际情况与田野课堂相结合,首先分为三部分进行撰写,分别为准备工作,观察与访谈,记录与整理。
一、前期准备
田野的前期准备,看似不打眼的工作却对后面的田野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工作者事先要对对象活动的大致路线和要点进行摸底,以便在活动开始后不至于漏掉程序和重要信息。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路线?参加什么特定活动?持续多久?过程怎样?结果如何?需要什么设备?衣食住行等等。摸底完成之后形成文字田野调查提纲,详细记录具体行程及安排。最后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协调安排每个人具体任务,才能真正达到调查材料的相对完整。以自己为例:一起同行的安可学姐给笔者安排一项比较容易的任务,负责录音笔的全程录制。在录音之前需要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是否有足够的电量,是否有足够的内存,提前试录是基础。看似容易的任务,失误是不复存在的,比如:在与民间艺人对话中重要的问题没有跟上录制、在没有完全备份好已经录制的内容就不甚删掉、录制的声音不清晰完整等,这都是非常遗憾的失误。当然赵书峰老师也说每一次田野都会留有遗憾,留着下次的田野继续完成。
二、观察与访谈
观察与采访在田野的过程中也是比较讲究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现场访谈,是深入实地面对面地接触调查对象,获取第一手材料的一个主要方法;参与观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察的要求与采访的原则在书本上有完整阐述。
当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的参与观察有两种模式:首先是去舞蹈发生地进行参与观察,即去民族地域、民间或都市舞蹈自发场所(都市如社区、街头、公园、广场、舞厅等)深入生活、深入民众去做观察;其次是去舞蹈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中进行参与观察。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舞蹈的传承形式不仅仅局限在民间、都市,他还在不同艺术院校及教授舞蹈的教室里,舞者也不仅是农牧民,还有经过训练的专业舞蹈学员和演员,在职业化舞蹈教师的教授中学习。2020年9月份,笔者跟随导师与同学前往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拜访瑶族长鼓舞省级非遗传承人赵金付老师。11月份,学院有幸请来赵金付老师,为我们带来24套长鼓舞的学习及传承,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田野资源。以赵金付老师为例,同学们对其进行观察与访谈。57岁的赵金付老师属于过山瑶,他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由于年纪大许多有难度的动作不能完成的很好,他会尽自己力去完成每一个动作,在教我们瑶鼓舞的同时还为我们讲述“漂洋过海”、“瑶族十二姓”、“还家愿”等由来和每个动作由来的解释。当我们坐下来对赵老师进行访问时运用了聊天式与命题式两种基本访谈方法。聊天便于与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在赵老师自由发挥的同时,从中发现重要观点,在进行命题式的访谈。
以下是学生与赵金付老师对话简述:
安可学姐:“赵老师您昨天休息的好吗?”
赵老师:“非常好,休息的非常舒服”
安可学姐:“您对学生还满意吗?”
赵老师:“很满意,学的很快。我家乡的学生一年都学不了这么多。家里的老师问我为什么不教给自己的学生难一点的动作。我说他们一下子学不了这么多”
宁静:“老师,我看您教的动作好像都跟建房子有关”
赵老师:“是的”
陶泽文:“赵老师我想问下,这个瑶鼓鼓面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赵老师:“这个鼓面是用羊皮做的。与盘王的传说有关……”
……
在访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问到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时,赵老师简单回答道“是”或“不是”时,气氛难免有些尴尬,或是在赵老师回答时急于打断,都是访谈中所避讳的。
三、记录与整理
记录与整理是田野调查最实在的成果。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记下详细地笔记,搜集有关物品(服装、道具、舞谱、文字记载等),录制拍摄需要的音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舞蹈自身转瞬即逝的特征,就要求观察、访问和动态学习搜集来的资料,要随时记录以防忘记。只有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材料,才经得起后期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挖掘出在现场研究中被忽视、遗漏的有用信息。我们在进行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影视记录、音频记录、文字记录与绘图记录四种实际且有效的记录方法都有运用到。无论用哪种方式,记录下来的材料都要加以核实,发现错误并给予改正,非经核实的材料就写入文章,是不负责的行为表现。
其实田野调查其本身不是终点,将田野调查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很重要,因为,那是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最初的原因。舞蹈民族志通过对舞蹈的田野民族志考察来进行舞蹈个案的实地研究,只有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运用舞蹈民族志这一方法论,将调查所得的资料整理、编码,运用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撰写成民族志文本,才能对所调查地点的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理解与阐释动作中的文化含义。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中观察到的事项进行描述、分析、解读,撰写民族志文本,从而阐述对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田野作业是民族志研究设计的核心所在。
舞蹈是以动态的人体进行传承和展演文化,因此仅靠历史文本、口述传说是无法呈现所研究舞蹈原有的、整体的精妙和精彩,只有去舞蹈的发生地观察、访谈、口传身授,亲身体验才能将其最直接、最真实、最特色的舞蹈内容学到和掌握,没有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舞蹈活体体验和挖掘整理、分析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创作、研究就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发展困境。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实践在“田野”,将那些最具生命力的舞蹈捕捉、拍摄、记录、保存,并在后期的实践中整理、加工、提炼、提纯成其为教材,舞台作品的素材和语言,并最终成为一种舞台作品经典,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舞种沿古至今的承传脉络和工作方法,即便早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实践没有使用田野工作这个词,但“深入生活、民间采风”早已成为深入人心、无法撼动的学科共识。面对全球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必须树立“寻根”意识,只有向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寻根溯源,继承传统、致敬传统,身体力行地将“根性”意识付诸于一次又一次的田野实践,才能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浪潮中永远保持着那份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民间味道。
今天去田野调研、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更是成为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教学、创作、研究之前必须完成的功课,“投入生活的激流,吸取民间的养料”,取于民,还于民也成为编好一部优秀教材,创作出一部成功的作品,撰写一本有内涵的学术专著的基本前提并被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所遵循。
参考文献:
[1]本刊讯.《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出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34.
[2]王超.田野中的舞蹈——对舞蹈民族志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