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红 张莉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摘要:在信息技术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为各个领域都带来多种帮助,但针对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开放性,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掺杂着一定的威胁。对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抑制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与扩大,需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干预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并阐述了主要特征。
关键词:思想行为;公共危机;大学生;网络传播
引言: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指的是社会问题事件,在经由互联网络平台的传播,引起大学生的否定性评价,进而形成一种具备公众性的危机事件。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网络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大学生政策活动,与大学生管理及各项工作的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察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以及大学生心理动机去向,是公共政策应对的重要工作,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确保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分析,促进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一、网络传播的公共化效应
网络公共危机事件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事件,从操作性角度理解,公共性主要包括广泛性人际关系影响及广阔性地域关系影响。无论针对哪种影响,都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认识,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而且对于社会问题事件,主要指的时某些社会事件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与去向,促使他们形成相应的否定性评价,并且有批评及批判以及内在心理需求及外在行为表现等。所以,针对网络的公共化效应来讲,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通过网络传播的影响,建立相对较为完整的评价方案,顺应网络化时代发展,避免受多种因素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发展[1]。
二、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共管理应对方案
(一)行政伦理的展示
针对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输来讲,要想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应该加强对各个环节工作的重视,尤其是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来讲,必须要对各项工作的开展现状有着一定的了解,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先发制度及政策的落实,为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帮助。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印象限制,导致各项工作开展阶段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严重。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当中,应该从公共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关注并培育工作人员的道德意识,促使其更加全面掌握各项工作的开展现状,消减理想制度运行逻辑遇到的压力。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工作人员还应该注重分析,掌握公共意识需要涉及到的内容,这样可以消减社会潜在的冲突及意识,承担社会历史变迁风险。对于学生的公共道德行为,需要注重网络信息传播的运用,注重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保证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寻求大学生共鸣心理,在公共价值理论下与公共管理行为和谐互动。
(二)公共安全阀的建立
公共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公共领域内的矛盾与冲突,传统社会冲突力量为应对潜在的社会冲突,并提出了安全阀理论,从而通过这种理论基础完善各项工作,使得社会表达或发泄能够顺利进行,消减可能出现的冲突心理。社会安全阀力量在管理中发挥重要一定的作用,并且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状态来讲,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管理,则应该注重做好更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各项工作,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缓解大学生的压力。但针对已经形成的公共危机形式来讲,通过单项心理发展的效果不够理想,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完善。用公共安全阀取代社会安全阀的概念,在于创新与优化,强调公共管理功能,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2]。
(三)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主要指向网民评价参与的关怀动机,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来讲,主要就是利用网络舆论,有效的对道德文明进行引导与推动,而且作为当前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公共权利的使用者及公共管理者不应只是独善其身,还应该注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利用精神文明意识,掌握网络舆论的关怀意向,从而推动现实社会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精神文明意识,应该注重分析,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围绕各项工作进行优化,建设符合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方案,这样可以避免消极性社会成本,对不良事件及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来讲,其对大学生心理行为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所以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更为全面的分析,这样可以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围绕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帮助,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指向网络公共危机事件当中,可能对事件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从长远的大学生管理形式来看,只有适当的进行疏导,才能够消除危机,解决大学生行为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绍强,高蕊.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3):131-132.
[2]刘刚,胡树祥. 微信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双重影响的实证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5):94-97.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1205
作者简介:兰小红,1984年4月出生,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编:215600,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张莉,1982年11月出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