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芝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美国系统科学家扎德(Zadeh)先生于1965年首次提出了研究事物模糊性的理论,并提出了模糊集(FuzySets)的新概念。这种学说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像精确的语言一样,模糊的语言也是一种使用的表意手段,在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们无法或不愿表达准确性时,语言并不总是准确的。他们认为使用模糊的语言是必要或适当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模糊语是很重要的。在沟通中无处不在。 channell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第一人,但是她专注于语言的分析和描述,一些模糊的表达没有针对模糊语言的教学和学习的系统指导。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模糊语的发展以及关于模糊语的研究及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模糊语 模糊语研究进程 研究的不足
1.模糊语的定义
模糊语是人类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模糊语不仅存在于人类语言中,而且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多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广告的模糊语,医学的模糊语言,法律的模糊语等多个方面。对模糊语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Ullmann(1962:118)指出模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如果人们更加仔细地研究这种模糊性,很快就会发现该术语本身是相当模棱两可的:它所指的条件不是统一的特征,而是具有很多方面,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些是语言本质所固有的,而另一些则仅在特殊情况下起作用。Peirce(1902:748)通常被认为是语言中模糊性概念的发起者,也是第一个系统化提出模糊语的概念:一个命题是模棱两可的,在某些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下,从本质上来说,如果说话者考虑到这些状态,他是否会认为它们是该命题所排除或允许的。内在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翻译人员的无知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但是由于说话者的语言习惯是不确定的;因此,有一天他会认为这一主张排除了那些状态,而另一种则承认了这种状态。但是,必须理解这是指从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完全了解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或很少出现,这表明他的习惯仍然不确定。从Channell的观点来看,他使用以下模糊语的定义及其用法。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表达或单词含糊不清:
a.可以将它与另一个呈现相同命题的词或表达形式进行对比。
b.这是“故意而毫不含糊地”
c.其含义源自Peirce所说的“内在不确定性”。当我们谈论模糊的语言时,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会从语言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含义中讨论不确定性的边界。总结上述专家学者的定义,作者认为模糊的语言是一种现象,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语言无法给出明确的定义。作为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和重要的语言术语,模糊语言强调对象,时间,状态和关系的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固定的度量标准,并且与精确的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在扩展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Channell(2000:20)。
2.研究国内外的模糊语研究
2.1模糊语的国外研究
Peirce被认为是语言模糊语概念的最早创造者。 1902年,皮尔士从语义学的角度给出了模糊性的定义。他认为模糊性是一个命题在本质上具有许多可能性的陈述。尽管发言者已经仔细考虑了这些状态,但仍然无法确定这些状态是否属于该命题,因此该命题是模糊的(Peirce,1902:748)。外国学者主要从语义,语用,认知等几个方面来研究模糊语言。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Ullmann,(1962)认为,如果人们更加仔细地研究这种模糊性,很快就会发现该术语本身是相当模糊和模棱两可的。著名科学家Zadeh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模糊性理论的论文。Zadeh(1965)提到模糊系统是一种具有连续隶属度的实体,其特征是隶属关系。
从务实的角度来看,Leech(1983)指出,说话者可以给听众一个参与某种力量和努力的机会。另一股力量在他们之间进行选择,将部分含义的责任留给了听众。因此,在研究模糊性时,他选择了礼貌原则。 Channell(1994)选择了大量的语料库作为研究的基础,并通过语言学的例证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模糊语的应用及其实际方面。
她的研究方法更加可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比理性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
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看,Deese(1974)注意到模糊性来自人类思想的结构。 Williamson(1996)从认知角度详细分析了模糊性的起源。他认为模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缺乏了解的结果。
通过上述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的综合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将模糊语言视为语言学的应用知识或现象。语义学和语用学已经被用于研究模糊语言的功能,但是很少有关于模糊语言作为独立主题的研究,这需要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讨论。
2.2模糊语的国内研究
语言学家季羡林(1996)曾经用模糊性和精确性来分析模糊语言。他说,模糊可以给人们整体概念和印象。从那时起,每个读者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研究发现,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首先,中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中国,吴铁平发表三篇文章探讨外语期刊中的模糊现象以来,被公认为是研究模糊语的第一位学者。此外,他将他的研究发现与更多文章结合在一起。吴铁平(1999)对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颜色,时间和温度的模糊性。在研究界,他被认为是中国模糊理论的先驱。自1978年以来,国内学者如吴世雄,卢维珍和范五球等发表了数百篇有关模糊语言学的文章。吴世雄和卢维真(2002)回顾了中国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分析了中国模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模糊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仍然不完善。范武球(2007)认为模糊的语言学涉及许多学科,例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必须帮助其他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它在定义和案例分析中也反映了语言模糊性的复杂性。
其次,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多。王希杰(1983)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修辞学,研究了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学的关系,为模糊修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苗东升(1987)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模糊性的起源,并认为模糊性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相对性。张乔(1988)将广义量词的理论应用于模糊量词的研究,并对套期保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些研究均基于定性研究,回答了模糊语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分类以及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第三,文学领域的研究很多,而其他领域的研究很少。上面提到的吴铁平,王希杰,张乔,吴世雄,卢维珍,范武球都是文学家,语言学家或教育家,基本上属于文学领域。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来自生物学,数学,逻辑或物理学的其他专家和学者很少研究模糊的语言。这也是研究中国模糊性的一个标志。
早期在各个领域对模糊语义和模糊语用学的研究增强了人们对模糊语的理解,使人们认识到模糊语不仅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且正确使用模糊语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为下一步学习模糊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前关于模糊语的研究也来自不同方面,例如语用学,语用学和人类认知。但是,国内外对语义学的研究比实用主义更为丰富。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大学课堂中研究模糊语的语用学,但是在中学课堂中关于教师模糊语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3.总结
前人对模糊语用学的研究涉及新闻用语,商业广告用语,哲学文本,金融文本以及科技文本的多个领域,但是基于第二语言课堂话语的模糊语用学研究是比较少,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学课堂中的模糊语研究,是对前人课堂话语中模糊语研究的补充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模糊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丰富和发展了模糊语言理论。
参考文献:
Erving Goffman. 1956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Flanders.N.A. 1970,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M].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07.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J]. Syntax and Semantics, 41-58.
Kempson, R.M.2002. Semantic Theory [M]. Bej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