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社火”文化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杨思诗
[导读] 在新疆东北部地区,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开放口岸,这里不仅是新疆与蒙古国的接壤
        杨思诗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 在新疆东北部地区,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开放口岸,这里不仅是新疆与蒙古国的接壤,也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出入口,这个如此重要的地段便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很幸运笔者在巴里坤当地这四日的初探,见到也身临其境感受到巴里坤正月十五闹“社火”的传统活动,通过对当地相关人员的访问、观看“社火”的排练与正式展演、以及相关的文件的收集与历史资料的查阅,结合笔者对当地“社火”初探的感受,试着将这次对巴里坤的传统文化的初探记录下来,并希望能够对“社火”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让巴里坤的当地人继续将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巴里坤和巴里坤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社火;传统文化
        “社火”是我国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庆祝活动,古有记载:“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为滑稽取笑。”也就是说,民间的“社火”活动以当地人自娱自乐的节目表现形式呈现,大多表演者在取悦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社火”的节目表现形式多,样式花哨,最常见的节目表演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汉船等等,而所表演的具体节目还因地域差异也存在着差别。巴里坤的“社火”展演以汉族文化为主,参与表演活动的还有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居民。
一、“社火”的排练与准备
         
        从当地“社火”活动的传承人候老师那里得知,近日当地居民正为农历正月十五的来临,紧张的排练着各村落的“社火”表演节目,笔者便于农历正月十三分别走访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大河镇村落和大河镇商户村文化大院。
        下午两点三十分,大河镇村子里便热热闹闹的敲响了锣鼓,只见着十六位村民分成两条队列分别舞着各自的龙,旁边还有一人敲锣,一人击鼓,他们已是娴熟的变换着队形,应该练习已有一段时间,花了不少功夫了吧。两位舞龙头的男士领着后面的 “龙身”和“龙尾”穿梭在各式队列里,其中一位舞龙头的男士告知笔者:这个“舞龙”节目总共由十八位村民表演完成,队列中男男女女们年龄最小的也有三十余岁了,便是他自己;他感叹道,舞龙表演应该全部由男士卖力,原因是这种项目特别消耗体力,一同舞龙的大部分女同胞在训练之时都会感到体力不支。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而今舞龙的全部演员都能够顺利的完成表演,并且节目质量也不错了。“龙”是中华子民世世代代所信仰的一种被神化的灵物,传说“龙”的形象是头上有角,身躯似蛇;“龙”是神圣的,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如见“龙”现身,必定有祥云之造,旱地降雨、农作物丰收、祛病免灾等等。由此可见,“舞龙”代表欢喜与祝福,也沉淀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它不仅仅是为了节日的祝贺,还有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
        民间的“旱船”表演,就是模仿船在水里行驶的样子,当地人会利用木架子制作成一搜小船的模样,在“小船”的四周围上了一层布裙,布裙的颜色五彩缤纷着实耀眼,有红的、绿的还有蓝的,“小船”的上面还有一把伞状盖顶,也是由不同的颜色制作而成,同一艘“小船”盖顶的颜色还不同于四周布裙的颜色,表演者会站在木架子的中间掌控着“小船”,跟着锣鼓的节奏扭起秧歌来。该节目有意思的地方除了平添了一些故事情节,还有人物角色之间的反串,这里的“傻相公”由一位奶奶扮演,“媒婆”由一位个儿高人儿壮的爷爷扮演,他们一边逗趣儿一边踩着十字步,让人忍俊不禁。

据采访他们,笔者了解到“旱船”的排练用时甚少,年后才开始着手准备,但是仍然表演的很出色;这些表演者是有功底的,对于汉族秧歌他们平日里也有经常练习,“社火”文化开始越来越广泛的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的逢年过节的社火节目表演,它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再发展,比如广场舞;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逐步加强,广场舞流行起来,人们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融合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在如今的“社火”节目表演中,也能看到广场舞的形式。
                                        
二、观看“社火”节目展演

        据相关资料调查,巴里坤今年的“社火”展演由二十五个队伍组成,共有七百七十人参与“社火”的表演。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闹“社火”活动从早上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北京时间上午十点左右,部分社火队开始自行给各个单位拜年,就是由社火队在各个单位门口进行节目表演,待表演结束后,会由单位领导出面给拜年的社火队发一个红包,据调查,红包里面的金额通常在人民币二百到五百之间不等。傍晚五点半,所有的社火队伍和乡亲父老们又汇集在当地的湖滨生态园里面,再一次进行节目的完整展演,每一个火队在演出完毕后,该社火队会得到由当地政府部门给出的奖金,笔者观察到奖金额在三千到五千之间,像这样政府大力支持的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村民们的参与热情,更有益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和保护,人们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里演之乐之,在蓝天白云下闹社火。
        巴里坤的闹社火活动以汉族节目展演为主,笔者看到了旱船、踩高跷、秧歌、舞龙、舞狮、跑驴等节目,其中也看到了由哈萨克族村民表演的哈萨克族的传统节目,“萨尔乔克乡黑走马”、“海子沿美丽月光”和县城镇城东新区金鸡报春”这三支社火队均有哈萨克族的同胞参与表演,有的是典型的萨克族传统舞蹈表演,有的是哈萨克族村民参与其中的汉族节目表演。
        萨尔乔克乡表演的“黑走马”和海子沿乡表演的《美丽月光》就纯属哈萨克族的传统舞蹈表演,而《金鸡报春》是有哈萨克族村民参与其中表演的,仍属于汉族的传统节目,三支社火队的参与人员分别是四十人、二十人和三十人,由男、女生一同进行表演;其中海子沿乡编排的《美丽月光》中,除了能够看到传统“黑走马”的表演,还有哈萨克族的“熊舞”和“大雁舞”,熊跟大雁都由男生装扮而成,“熊”穿着棕黑色毛绒大衣,“大雁”穿着灰白色“大雁服”,另一部分男生和全体女生则表演传统“黑走马”。能够看得出,海子沿乡的演员们是经过文工团训练过的,动作更加准确到位,而萨尔乔克乡则是由当地哈萨克族村民表演完成的。笔者担心的是,这种由文工团参与表演的现象给节目本身带来的并非好的影响,会造成传统动作发生质的改变,出现更多舞台表演性的动作,不利于当地人对于“原生态”文化的认识和继承,笔者更多的希望像这种民间的活动,由“民间人”去传播,而不是专业演员去教学和指导。

        此次初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深入浅出进行调查,只能将笔者的所见所察做一个大概的讨论,对当地的闹“社火”活动以及“社火”文化有所片面的了解。这次的预调查是为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笔者希望有机会再去深入走进巴里坤,探索这里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并将巴里坤之传统文化很好的记录加以传承、传播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杜欣翼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社火舞蹈文化研究[D].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张迪城市化语境中的社火流变[D].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
3.李晶巴里坤汉族文化心理研究—以生产生活民俗为例[D].2013年新疆大学
4.李德洙著:《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括》,民族出版社,2009.
5.候光富、牛艳红编著:《史记巴里坤》,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05.
作者简介:杨思诗(1993.12-),女,汉,湖南省,硕士
单位:云南大学,研究方向:舞蹈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