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沈林洪
[导读]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本内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沈林洪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215126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本内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影响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力量。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有积极影响。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以合理的途径开展教学和培养工作。
        一、引导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当前的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学习程度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兴趣所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接受事物与否,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喜好相结合,使得阅读成为他们的兴趣之一。教师在教学开展时不能仅仅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应该正确引导,积极营造氛围,创设语文情境,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促使他们转变意识和态度,产生主动学习意识,实现会读、善问、勤思、多练的效果,以渗透引导的形式代替教师的反复强调,促使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1]。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适当延伸课外读物,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向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丰富有趣。通过引导促使其明确如何选择学习内容、范围及方式,哪些书籍对自己有帮助,哪些书籍是自己兴趣所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逐渐会形成正确的意识,兴趣也会随之培养,奠定了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助力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十分必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探究性质的学习过程会极为配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特征,合理设置问题引导教学开展[2]。问题探究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研读整篇文章,明确问题的切入点及问题的合理性,什么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提出问题组织探究学习,在无形中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之中,以问题激发其自主探究意识,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理解课文内容。问题探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均可,在探究时互相交流意见,及时补充答案,促进解决问题的效率。一般在解决问题后学生会产生满足感,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长期如此,问题探究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促进知识理解的双重作用都能得以实现。


        三、方法运用,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确保方法与阅读相结合,能呈现出最优化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相对简单,但形式较为丰富,教材编写时也明确了必读文章和选读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必读文章开展,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通读文章达到熟悉文章甚至是背诵的效果。针对选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粗略阅读,了解其主要内容即可。
        针对不同篇幅的文章,也要区别选择不同方式,长篇文章先大致浏览,了解主要内容和文章主线,然后将课文划分层次,将长篇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对重要部分反复阅读,把握长篇文章的核心,促进课文的理解。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采取朗读的方式,例如“古诗”“诗歌”“散文”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课文通过大声朗读能够促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中产生共鸣,对文章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总之,阅读方法应该随着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合适的方法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习惯,促成终身读书意识
        习惯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文学习效果,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从基础阶段就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3]。课堂中的习惯培养主要以语文课文为载体,以“读”为实践形式,注重思路与行为的系统性培养,促使习惯养成。习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培养:面对文章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然后仔细揣摩,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标记关键词句,总结中心思想和全文内容,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查找资料或寻求教师帮助。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阅读后写出读后感,将自己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作出记录;并摘抄一些优美的辞藻作为素材,反复学习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注重这些良好习惯培养的切入点,将其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在教学推进中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通过长期保持这些习惯,感知和认知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出良好的习惯,会促使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和习惯养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阅读能力需要以语文课堂为载体,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途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配合,在良好的教学效果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2]吴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29-130.
[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2:89-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