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守彦
陕西省神木市第二小学 719300
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与提高,对此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的模式。而在新式的教学方法中,想象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期,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思维发散,提高对学习的热爱。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策略
引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对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巧,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主要的依据,教学活动主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开展,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需要[1]。教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字知识,也有许多关于知识内容的插图,插图使得文字知识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对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也能够促进其想象力的培养。
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学生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对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比如:“同学们,请看插图,这里有一个豆荚它有五个豆宝宝,豆宝宝已经长大了,要去远行了,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的身上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对“豆宝宝”的经历展开想象,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讲解趣味故事,培养想象力
好奇与贪玩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采取将趣味故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思考,激发隐藏的想象力,使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且分析文中的深层含义[2]。教师利用故事作为媒介,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案。
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结尾进行扩充,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而提升课堂的参与度,活跃学习的氛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合理想象,使得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以《女娲补天》为例,本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对此在授课是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二神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拼尽全力用了很多种方式才将窟窿补好,使得人类避免经受一场巨大的灾难。”故事讲完后,教师可以依据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同学们想一想,女娲都可以利用什么来补天呢?如果女娲没有补天,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进而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可能会利用石头来补天,也可能会利用泥巴来补天;如果女娲没有补天,人类将会受到巨大的灾难等。”在组织想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想象力的提升。
三、想象力与动手实操相结合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操不仅可以提升思维的活跃度,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对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并将自己的想象落到实处。
以《观潮》为例,本篇课文主要的内容是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对浪潮以及观潮场景进行想象,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观潮的场景画在纸上与同学进行分享,进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虽然年龄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与提升能力的关键阶段。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探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智静.小学分学段古诗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