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提问优化物理课堂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
[导读] 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探究
        吾尔约布   曲比马乌
        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探究,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加强对有效提问的深入探究,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当中。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问题提出的有效性与现代化教学理念,对优化物理课堂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问;问题设计
        引言:问题场景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全面认知有效提问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提出,因此作为引导和点拨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实现物理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问题设计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条件,教师的问题提出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明确问题提出的目的与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果不能保障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还会对后续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深度探研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与教学重难点,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融合,以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应当处于关键点上,对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或是多数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提问,而并非要做到事无巨细的提问,避免陷入过度全面和盲目性提问的误区,以此保障教学效果。
以“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学生对于R=U/I的理解存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电线两端施加5V电压时,所得到的电流强度为0.3A,求电线的电阻”;“如果在电线两端加10V电压,那么所得到电流强度为?”;“根据电阻计算公式,能否判定电线的电阻与两端电压存在正比关系吗?与通过电线的电流成反比关系吗?”利用这样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明白电阻是一个与电压、电流无关的物理量,其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短、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温度有关,R=U/I只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是电阻大小的计算式。通过这类紧扣教材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注重问题提出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效果等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注重问题提出的层次性,按照由易到难的问题提出顺序,为学生梳理出正确的知识掌握思路,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在问题思考探究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知识讲授的完整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认知结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并且,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差别,进行层次化问题提出,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科学的设计问题难度,充分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具体做法可以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对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利用问题进行基础知识巩固,引导学生树立物理学习自信心。
三、结合学生兴趣提升问题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或者某个知识点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思路才会更宽广,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尽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具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以“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问题“两本书放在一起是不是一定可以被两名学生分开?”学生会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回答“是”,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实验探究,将两本物理教材通过单页交替的方式合在一起,让两名学生分别拿着教材的书脊进行分离操作,学生经过用力拉扯后能够发现并不能将两本教材分开。面对与自己猜想结果不一样的答案,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在进行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鼓励学生质疑展现学生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教师要有意的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例如在讲“磁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己去做实验,并告知他们要针对实验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小磁针为什么能总能指向南北?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钉而不能吸引铜?为什么磁极间有时是相互吸引而有时是相互排斥?为什么铁钉也能变成磁体?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作引导、评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
        结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结合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创新,问题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当加强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以科学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发展,以此提升问题提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敬涛. 设立精巧有效提问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J]. 教育教学研究, 2019(2).
[2]庄雅霜.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与对策[J]. 物理之友, 2019, 000(002):P.14-16.
[3]徐梅.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43):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