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长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管彩玲
[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管彩玲
        山东青岛第五十三中学      266032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公式是:“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对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反思,通过反思我感觉收获很大。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城市生活中,不少学生吃饭只挑好吃、爱吃的,而不讲究营养的合理性、安全性,致使一些学生出现忽视早餐、偏食、挑食的现象,因此,上好这节课对引领学生健康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恰在前段时间,为我校供饭的配餐公司因卫生不合格被解除合同,于是学生们纷纷涌向街头,在学校周边的快餐店用餐,甚至到一些小地摊上买吃的,学生的饮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一时间成了学校和家长焦虑的问题。于是学校领导尽快寻找新的合作对象,与另一家配餐公司签定了供餐合同。午餐包括两份荤菜、两份素菜、一份米饭、一份馒头。因价格及营养搭配都比较合理,在校吃饭的学生多了起来。可是仍有不少学生觉得在校外吃饭比较自由,自己有挑选的余地;有的学生觉得随意买点吃的,方便快捷;也有的学生认为配餐公司的饭菜比外面的快餐店或小地摊上的贵……
        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变化,我该怎样将教学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要让学生说说每天吃的午餐,谁都会说,谁都能说,但怎样更合理、更安全不一定每个人都去想。我突然灵机一动,在教学过程,我可以引入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评价各类午餐,自己得出结论,这远比我满堂灌要好得多。于是在上课时我将课本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实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导入、课堂讲解、实例引导、展开讨论等有效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堂课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平时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学生们列举了“不吃早餐、偏食、挑食”等不良现象。这时,我又接着提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今天午餐吃的什么”,于是学生在纸上列出了清单:馒头一个   米饭一份  芹菜一份  豆腐 一份   青椒炒猪肝 一份   火腿肠三片
        我又问“若给你10元钱,在学校周边吃饭,你会选择哪些食物?”学生纷纷列举出很多。
        在新尚快餐:1、米饭一份  青菜两个半份  2、米饭一份  青菜半份  米粥一碗  3、………
        在青岛大包:1、香菇包3个 八宝粥一碗  2、馄饨一碗 炉包4个  3、………
        小地摊:煎饼果子一份  冰淇淋一份  2、蛋炒饭一份  炸串3个  3、--
        其他:1、方便面一盒  饮料一瓶  2、牛肉粉 一份  3、………
        我接着又问:“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哪种吃法更符合我们营养的需要?”可谓一石激起千堆浪,学生们充分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热情很高涨的讨论起来,纷纷举手发言,问题越说越清楚,一个同学说:“在校外吃饭,选择的余地较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若长期如此,营养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营养不良。”一个同学说:“外边小摊上的饭固然便宜,但食品安全不敢保证,说不定用的地沟油、灌水的猪肉呢。”另一个同学还说:“老师,有的同学还将饭钱省出来,上网吧,玩游戏,这种同学的做法更不可取。”生活委员说:“我评价一下今天学校午餐。

馒头米饭可以满足我们对糖的需求,芹菜中富含Vc以及粗纤维,可以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并对人体起保健作用,而豆腐、火腿肠、猪肝里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含量都比较高,这对我们身体的正常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我目前的午餐营养比较合理,同时在校订饭比较经济实惠。”这时,我出示给学生“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片,并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五大类食品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强化合理饮食、科学饮食的理念,明确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可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而且早、中、晚摄入的能量比大约是:3:4:3。然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餐饭怎样吃才是最合理的。现在请你为家人设计一份午餐,要求做到营养合理又经济实惠。”学生有了上面的经验,设计出了不少形式新颖而又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食品安全部分,也是主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重点从化学性和细菌性毒害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学生感到收获很大,课后学生们说:“没想到饮食的学问这么大,以前只知道好吃的多吃,不好吃的少吃,现在我明白了,只有科学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感到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能从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入手,讨论分析学生天天吃的午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引领,将对学生的教育融入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了教育无痕。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天天接触的,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启发,往往使学生与这些耳闻能熟的知识失之交臂,从而造成“教”“学”“相对立”,“学”“用”“两张皮”的不良现象。而由此,我体会到:
        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生活实例,巧妙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任务驱动型”为“兴趣激励型”。即:根据学生自身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积极引导,变学生在指令性任务驱动下被动地学习,为学生基于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了。
        二、自主探究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目前,在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教师成了传播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不让学生自已去探究,致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变得麻木、呆板、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态度。新课标改革明确指出:“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深刻地体会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巧妙引入“午餐吃什么”的问题,通过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真正让学生懂得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
        三、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学用脱节一直是困绕当前生物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要么是只学会了书本知识,不会在生活中运用;要么是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本节课,学生通过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学会了评价一餐饭营养的合理性,认识到了饮食安全的重要性,为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教育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方面来讲,每一次上课,也是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刻,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个别学生拿着省的饭钱上网吧,这对学生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用事实讲话,学生更信服,不断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目光来看待一些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讲过: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我要向着专业化的道路迈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反思,常建构,常进步,在新课改中,不做一桶水老师,争做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常教常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