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怡
(吴江区莘塔幼儿园,江苏 吴江 215213)
摘要:遥想我的童年,那里有柔柔的清风,澄清的湖水,风吹过泥土夹杂着青草的气味。花草、砂石、泥土,都能成为我最亲密的玩伴。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幼儿接触、学习社会最直接的一种状态。荷兰文化人类学家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让孩子们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尽情、忘我、不参杂任何目的的进行游戏、创造。
在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化资源,结合大自然赠与我们的一切,将游戏融入日常课程之中,还幼儿一个“游戏童年”!
关键词:体验;游戏;课程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参与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自然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一、游戏化的课程契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活动,是为了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描述了孔子在孩提时代做学习礼节的游戏。清代文人高鼎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也表现了儿童在野外尽情游戏的情景。游戏满足了幼儿在成长中的需要,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幼儿游戏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幼儿期的儿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单一的课堂活动并不能激发全部幼儿的学习兴趣,反而长时间的坐在凳子上导致无所事事,影响课堂纪律,最后逐步加大班内幼儿学习能力的差距;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游戏化的课程,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老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幼儿所认知、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幼儿的内部经验。
二、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体格锻炼,助力生长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各器官得到锻炼,强化肌肉和骨骼,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游戏中亦可促进幼儿手眼协调的发展,健康的体质才是各领域良好发展的基础。
案例一:体育游戏《赶小猪》
将幼儿分成三组,以此轮流做“赶猪人”。“赶猪人”需要用棒子将“小猪”赶入指定区域内,绕过障碍回到小组,将棒子交给下一位幼儿,以此循环。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首先要学会使用棒子赶“猪”,在此基础上,如何才能准确地将“小猪”赶往指定区域内,这就需要孩子们能够做到手眼协调地进行“赶猪”,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手臂以及身体的肌肉进行支撑。孩子们的走、跑、赶的动作得到练习,同时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手眼协调得到锻炼。
2、启迪智力,发展思维
游戏不止是单指体育游戏,根据不同的认知进行分类,可以将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根据游戏的不同教育作用来说,可以将游戏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还可以将游戏分为音乐游戏、智力游戏、操作性游戏、想象性游戏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游戏。游戏是幼儿认识自我、探索、体验和认识外部环境的重要方式。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画报”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能从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金灿灿的苹果联想到黄澄澄的菠萝,绿油油的猕猴桃,进而学习仿编诗歌。因此,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3、大胆探索,激发创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儿童创造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了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把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孩子们通过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探索、尝试,勇于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在游戏轻松的环境氛围下,学习不断创新。
将日常的课程进行游戏化处理,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惊喜。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创造性游戏又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近性积淀的过程。
案例二:小班美术游戏:《找小鱼》
以小鱼与我们捉迷藏作为本次美术活动的引线,贯穿个活动。
活动开始,带领幼儿观看热带鱼生活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鱼儿在水中的动态,在水中身体的摆动。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在白纸上画有连续无规则的线条,以游戏的口吻介入课程,“小鱼们想和我们小朋友做一个游戏,他们把自己藏在了这些线条里面,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他们找出来。”老师先示范一个,在线条连接出添画小鱼的各个部位,形成一条“动态”的鱼,有了老师的示范后,再请一位幼儿上前尝试添画,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人手一张纸,请幼儿从中找出藏起来的小鱼。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馨馨还添画了一些水草和泡泡,这些是我在示范中并没有提到的,我将她的作品作为范例给孩子们看,问馨馨为什么还要画水草和泡泡?馨馨说:“没有水草的话小鱼就没有地方藏起来了。我爸爸带我去过海洋馆的,那里的小鱼就是这样的,小鱼在水底还要吐泡泡的。”我想,除了之前给孩子们观看的视频外,馨馨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她能够根据自己生活中以及视频中看到的联系到本次的美术活动,将生活中的元素加入了此次活动,让本次活动更加精彩。
三、生活化课程,游戏中成长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精灵。如果我们在开展了一次活动或者半日活动后,问幼儿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孩子们能够开心地回答“在玩!”那么我想,我们的效果就达到了。教师在活动中追求游戏化的效果,幼儿便会置身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在游戏中体验、探索,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们行头到尾都在“玩”,在“玩”的过程引发、支持并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内化我们原定的教学目标,将其从有形转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就能够在游戏中自主地学习。
幼儿的生活是感性的、生动的,其中充满了发展的契机。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