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广
江苏省滨海县陈涛中学 江苏滨海 224500
【摘要】留守学生是伴随大批的农民工务工衍生的社会现象,它造成的父母陪伴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与监护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于当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困境题以及管理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留守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留守学生
近年来,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因时间精力有限,其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读书,多由祖父母代为抚养,形成数量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父母的长时间缺位,削弱了正常家庭的抚养和教育功能,导致部分留守少年儿童心理、行为、学业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1]。关心呵护留守学生,帮助农村劳动力解决孩子问题,让留守学生阳光快乐地成长,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更是促进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新需求。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发展。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与城内中学相比,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办学条件落后的问题。在教学资源上,农村初中受自身地域限制,所获得的教学资源较少,并且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经费的保障以及教学设施的建设 工作也都有很大的差距,难以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健全的教学设施支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在师资力量上,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对高素质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农村初中的教育工作缺少相应的人才支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育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较少,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衔接不畅。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群体进入城市发展,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缺失。首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基本上是与祖辈群体一起生活,由于祖辈群体的年龄较大,在照顾孩子方面难免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慰藉,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2];其次,农村老龄群体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孩子较为危险的行为不能及时地制止,导致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堪忧;最后,由于农村老龄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有效解决留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孩子学习的监管力度较差,影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家长教育观念偏差
部分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缺乏管教,且在心理上认为上学没有前途,甚至是将孩子的未来牢牢的束缚在外出打工、成家立业的固定途径上。使得留守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3],出现不爱做作业、经常性的逃学、上课睡觉、甚至辍学等情况。还有部分家长平时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但对于其孩子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待,导致学生的压力过大,遇到困难便一蹶不振。这些错误的思想对留守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大地消极作用。它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况,更影响孩子的人生发展轨迹。
(四)社会活动干扰过多
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诱感,但又不完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则他们容易会受不良因素的诱感而误入歧途,发生逃学、打架、早恋等问题。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网络带来的影响,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同时如果是身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中学生,他们遇到困难时没有父母的指导,网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农村留守中学生精神上的陪伴,但是网络上的不良诱惑也更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此外,由于缺少父母及时的安全教育与指导,留守学生对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使他们的人身安全更易受到威胁。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改良对策
(一)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农村中学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两者都离不开充足教育资金的支持,不仅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助,还需要农村中学自身集思广益,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首先,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过去对城区中学和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加大农村中学的投入力度,使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能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其次,学校也要自己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主动联系当地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当地的农村中学教育基础建设,积极帮助农村中学改善办学条件,使当地的农家子弟享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
在师资力量上,学校要制定好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大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利用网络上的培训学习资源,或者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定期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校内校外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可以统一组织所有教师进行微课设计的学习,通过这种微课的研究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使教师拥有全新的教学观念[4]。其次,教育部门还可以统筹安排,组织同一镇内或同一片区的中学,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如专题研讨课、优质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从而为农村中学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二) 发挥家长作用,加强家校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父母教育的无可替代性,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想要解决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先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和老师想要达到教学目的,一定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问题才是首位,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还需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第二,家长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尽量留一位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双方都不能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进行寄养。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多与留守学生进行联系,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对于未来的学习以及父母重新充满信心[5]。
农村中学必须主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校的联合,及时交流学生信息,互相密切配合,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共赢。农村中学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每个班级都要创建家长微信群,不仅是班主任,科任教师也要入群,在群中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学习表现,通过微信群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减少沟通的环节,提高效率让家长尽早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并及时教育。如果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适宜在群里反映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也可加家长的微信号单独交流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表现,双方通过交流和协商,及时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要办好家长网络学校,通过家长网络学校,组织外出务工的家长网上学习家教知识,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和教育动态,学习优秀学生家长的先进经验,从而激发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总之,农村中学在加强家校联系工作中务必要更积极主动,不仅要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还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 创建特色学校,培养文体人才
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不高,要求他们和城区中学或重点中学的学生一样,努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那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强行要求多方施压,只会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效果适得其反。农村中学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大胆创办特色学校。征求学生与家长意见进行分班,文化与特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 减少外来干扰,重视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从一个方面入手,需要家、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方面要紧跟当前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时转变教育道德理念,设计出适合当前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方法,要改革学校中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及时跟上网络时代的思想发展,要同时看到网络的利和弊,要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优点。
家庭方面,外出务工家长要尽可能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可以适当地借助一些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弥补学生感情上的缺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提醒他们,要让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使得他们以后可以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此外,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监护人要注重自身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减少学生对不良习惯的学习,避免在学生面前出现不良行为,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家长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十分重要。
社会层面,从政府来说,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不良处所的管理,帮助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要对各个机构分工明确,加强对农村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性,进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总而言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改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切实整改,农村初中的教育发展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实现质的飞跃。
References:
[1].郭茂林等, 留守中学生的行为与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间的关系.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 11(3): 第365-369页.
[2].沈洪强,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 科教导刊, 2020(16): 第170-171,180页.
[3].黄沛才, 探究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4): 第653页.
[4].李廷广, 农村中学微课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的探索. 科技资讯, 2020. 18(16): 第127,129页.
[5].林柳容,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现状思考研究. 人文之友, 2020(7): 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