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艾莉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030003
开学伊始,我开展了学生互助式批阅作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自主批阅作文越来越适应,看着作文本上孩子们勾画的红线还有文后满满的评价语,我很高兴,太有成就感了,感觉成功就在前边向我招手.但是,很快现实就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周三阅读课后,我让课代表把批阅好的作文本发放下去,自己便回了办公室.刚坐了没一会儿,课代表和班长进来了,“老师老师,快点,罗同学和刘同学吵起来了”,我问,“为啥呢,”课代表说“刘同学不满意罗同学批的作文,认为批的不对”。我赶紧进了教室,教室里已经围满了劝架和看热闹的同学。刘同学满眼泪光,愤怒地看着罗同学。罗同学是我的得意弟子,评价的文章我经常作为典型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同学性格偏内向但是很要强。我该怎么平息这场风波呢,还是先问几个问题吧,我问,“刘,你觉得哪里评价的不恰当呀?” 刘同学着急地回答道,“老师我觉得这回作文写得挺好呀,她就是瞎批了。你看这句话我觉得没有多余,她非说多下了,要删去。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她说她看不懂,这个事例写的很清楚,她说没用处,表现不出中心。”罗也着急了,“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刚想说原因,我看两个人又开始争执呀,赶紧打断说,“老师回去把作文再仔细看看,把评语也仔细看看明天给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你俩属于学术争论,可不敢影响同学关系啊”,听着我的学术争论,她俩笑了,旁边同学也笑了。笑声中,争执总算告一段落了。
晚上回到家后我也想起了以前一些我没在意的细节。在之前的批阅作文后,课间我也能偶尔听到有同学抱怨几句别人批的不对,我总是息事宁人般地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初一刚入学的同学心智上还是小孩子,他们的批评赞美往往很直接,而接受批评赞美时的表现也从无遮掩,敢说敢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淡定心态可能无法做到。同时对一些问题的回避表面看回避了矛盾,其实这个矛盾会一直存在,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我应该怎么办呢?突然想起我说的“学术争论”,既然是学术上的问题那就在学术上解决吧。第二天我又上了一节作文课,题目就叫“我们一起来发现”,把刘同学的作文《田敏锐二三事》作为范文让同学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用自己的目光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
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表扬也有赞美,也有提出不足和建议的。看看大家基本上说的差不多了,我先把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到黑板上。然后就存在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做了讨论,大部分问题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结论并能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最后问题集中在了某一段的描写上,这也是昨天两位同学争论最激烈的地方。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写主人公在自习课上的一件轶事。罗同学认为这一段语言不美、用处不大。
而刘同学认为这一段确实是描写了主人公的一件事,而且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很生动,是自己的得意之处。他俩的观点也是同学们的主要观点。 最难的问题当然交给老师来评判了。我把这段展示出来,肯定了作者的用心之处,确实是运用多种手法来写人物,然后我说“写人应当展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你这件事情描写展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刘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很有意思啊,你看大家笑的多开心。”我说“那有意思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画等号吗?”她犹豫着,脸有点红了。其实这件事是写同学在自习课上要放屁了不敢放,憋着难受的样子,最后忍不住放了出来,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的事情。这时候就有同学敢站起来说了,老师我觉得这件事情不雅,是说同学的难堪之处呢,虽然生动,但我觉得不该写上。我赶紧肯定了这个同学的看法,同时告诉大家,作文要讲真事,但是真事也是有选择加工的一个过程,要不然会落入低俗,同时选择加工时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所以这件事例的使用确实存在问题。这时刘同学终于不在愤怒,似乎也想通了。我在黑板上做了最后一个板书,选材要典型,刚落下笔。有个小机灵发言了,老师你这板书就是你之前布置的作业呀,写人记叙文的评价标准。我们不用多费力了,稍加改动就行,这时全班高兴地笑了。笑声中我开玩笑地说,“你们应当感谢他们两个,他们两个的争论让我们收获了更多,所以学术争论可以有,但吵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希望下次作文批改后还能看见大家的争论,看见大家的成长”。
这场风波带来的作文课真是收获满满。首先解决了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告诉大家以后再有类似问题时应当怎么办,避免了矛盾的积压,让语文课氛围更加和谐。其次在赏析同学范文的时候总结出了记人类文章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解开了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困惑。对于评价表中的术语“选材要典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次我也根据学情布置了下次的作文题目,“片段描写,围绕父亲写一件事同时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对你的关爱。”这是以学定教的极好运用,相信同学们在写作上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而对于我的收获则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了。
我们常说要备学生,那么备学生不仅是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其实也应该多去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知识掌握的方法和我们教授知识的方法。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抓住时机立德树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具体指导他怎么做事比讲道理更有效,比方说对别人难堪的事情我们应当宽容温和而不是嘲笑他,同学之间的相处要多交流,而不是口舌之争,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的孩子们在这次被动的情景设计中有了极强的求知欲望,课堂效果超越平常很多。那这种情景不会常在,我们又如何去设计这种碰撞感极强的课堂情景呢?我觉得做为一个教育者应当有这样的敏感度,在校园生活中多去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多去组织一些活动,抓住契机引领学生进步。
这一次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次又会有什么问题呢,学生总会给你意料之外的回答,但我很期待这些意料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