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张园园
[导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园园
        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教科室322200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探究学习产生动力,不再是被动的听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自然科学包含着无穷的奥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积极参与学习,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紧密联系日常生活,还要强化科学实验教学。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在现代化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才能改变落后的教学局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对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要目标,应该彻底改变以往教师督促灌输的教学模式,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究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保持兴趣,能够主动探索,大胆的发言和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很多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缺乏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的问题:(1)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守旧,依然运用落后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采取灌输式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记录并且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无法对知识产生真正的理解,反而会感到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并且会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被严重束缚,也没有自主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少,这都导致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逐渐降低了参与学习兴趣。(2)教学内容固定,脱离实际生活。科学知识看似比较抽象,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都是根据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规律,但是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内容比较简单固定,基本上就是教材上枯燥的基础知识,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出现了科学教学脱离生活的问题,面对抽象难懂的知识,小学生也难以对科学课程产生学习兴趣[1]。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积极参与学习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能再让他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学习意识,在课堂上要积极的动脑思考,遇到疑问就要主动向老师提出来,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2]。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有很多,小学科学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将那些新颖的、趣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更多的进行师生互动沟通,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寻访小动物”内容的教学中,小学生都喜欢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比如小猫、小狗、小鸭子、熊猫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讲述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一定会得到激发,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发言,课堂变得热闹了起来,从而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2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氛围对于学生兴趣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然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怎样能够促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学习中,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且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3]。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比如多媒体情境、游戏情境等,这都有助于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局面,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学质量一定会显著提高。例如,在“天气”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各种天气状况,让学生们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这样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观看吗,对于天气的变化产生兴趣,思考为什么天气状况和气温、降水、风雨等方面会有很大变化,大家热烈的讨论,这样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起来,在兴趣作用下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有效性。
        2.3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培养科学探究素质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探究,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价值。例如,在“物质变化”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比如用纸折成小船,食盐溶解于水中,放爆竹等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对客观世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产生了热爱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4]。另外,对于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不断探究,比如家庭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空间,可以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由于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方面的特征,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小实验,都将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种植花朵,或者饲养小动物,或者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小制作等,总之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开展自己喜欢的科学课题。
        2.4强化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该进行实践方面的拓展,要注重强化科学实验教学,这样的科学教学会更有趣味性。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亲手参与操作,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5]。例如,在“磁铁”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准备好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吸附物体的实验,自主探索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等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
        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导向,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围绕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和动手探究,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水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J].才智,2016(15):78.
        [2]杨世健.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95.
        [3]李慧.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22.
        [4]魏建珍.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1.
        [5]郭光祥.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0):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