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红
湖北省仙桃市长埫口中心学校
湖北省仙桃市长埫口中心学校
【摘要】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只有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积极的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快速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仍然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自主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与探索性活动,培养、锻炼、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当前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也没有实际性的去解决问题,而是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不与学生互动,并没有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师也不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听懂所讲的知识内容,只是注重于课堂上的课程的进度和效率。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明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而然哪些理解能力比较慢的学生,直接陷入疑问当中,就会直接寻求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期不仅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依赖,随之长期会养成坏习惯,并且会失去对于数学的问题的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可以由被动的思维方式变为主动。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慢慢探索解析。所以,在课堂当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属于知识的传递者,把内容和所有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也应养成自主学习、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更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厌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导致学生的数学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二、小学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对课堂之外知识的思考
小学时期的数学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好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过多的趣味性,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同样具有很多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由于贴近生活,对学生有很好的锻炼。在小学时期,学生还对世界有很多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具有的乐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数学成绩。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要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会对课堂教学更加感兴趣,小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对书本中抽象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展示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锻炼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提供充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由于思维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之后,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間和空间,确保学生真正经历动脑思考酝酿的过程,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质疑,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之后再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就会问题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角的度量”内容教学之中,学生在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具体方法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设计提出问题给其他同学解决,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为了“刁难”其他同学,有的故意画了一条直线,要求测量角度,这就代表着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考,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升华提高,这会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数学学习水平显著提高。
(三)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学生独立思考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的思考能够有方向、有目的,围绕关键点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在缺乏思考方法和思维逻辑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做无用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相应地增加对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的讲解和培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的重新组合,列出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然后设计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題目实践练习的过程来完成。
具体来说,因为当前数学教材在知识安排上比较分散,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分布在小学的高中低各个年级。这样的教材编排顺序虽然贴合了学生认知能力逐步增强的规律,但却过于散乱,不同部分间相隔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大多忘记了前面的。所以,教师在对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不足,通过思维导图、知识框架等方法将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学习初级知识内容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顺着知识内在的逻辑线来探究新知识的内容,实现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推导,进而完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鼓励学生,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非常赞同鼓励学生,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心。这也是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另一种声音是既不赞同体罚学生,又不赞同表扬学生。这种声音是比较少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看法[3],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教师还是要多表扬学生。称赞学生能极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太看重成绩了。如果学生成绩不好,他们就会批评学生。家长们往往认为批评孩子具有普遍性,自己小时候父母管教不严格,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要特别严格。但每个孩子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对有的孩子有用,有的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们来说,这种方法是苦涩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先决条件,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设计趣味问题,巧用多媒体,善于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才智,2018(24):10-11.
[2]黄达俊.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成功(教育),2018(1):80.
[3]姜海波.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1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