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辽宁省大连市周水子第二小学,116031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艺术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等,将声势律动的教学方式融入到课堂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展示出小学生的主导性。本文分析了声势律动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应用的策略,以便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声势律动;小学生;音乐;策略
所谓的声势律动主要是跟随音乐的旋律,用身体的动作感知音乐,并理解音乐,用肢体语言将音乐的内涵表达出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常来讲,很多小学生听到音乐之后,身体就会跟随音乐摇摆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发挥出声势律动的作用,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一、声势律动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已经与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相符合,教师要展示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和自主性,挖掘小学生的音乐潜质,并鼓励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积极创造和提升。声势律动以一种更为灵活和多样的音乐教学方式,受到了小学生的喜爱,为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跟随拍子的变化和动作的转变,感知音乐,这样对增强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小学生掌握一些乐谱与乐理知识,让小学生模仿节拍或者节奏等,进而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元素,提升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聆听感受,模仿体验节奏,试着拍进行拍击,体验音乐的韵律。学生自己创编的肢体动作,丰富了表现形式和感受方式,增加了趣味性。此外,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唱歌和理论学习层面,还需要从审美,舞蹈,身体的协调性等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以后深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声势律动的运用
(一)通过节拍提升乐感
声势律动应该有效的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中,节拍是声势律动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多采用固定的学唱和引唱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和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将节拍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指导小学生通过自主打节拍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旋律,并体会音乐的美感。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其主要为四四节拍,结合歌词可以加入一些对应的手势或者划船的动作,按照歌曲的节奏,做出动作,感知歌曲节拍的变化,这样小学生就会对节拍和音乐的旋律有更加直观化的感受与学习,同时也符合声势律动教学的要求,为小学音乐学习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也能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以此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加强互动,优化教学模式
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扮演歌曲中的一些角色,并打出歌曲的节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用不同的节奏型体验二拍子作品,一组用双八和四分音符的组合,一组用四分休止符和双八的节奏,先分别感受,再分组同时为作品伴奏。
其次,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拍击方式,用生活中的杯子感受双八和四分音符的节奏,鼓励学生先自主尝试杯子可以发声的部位和拍击方式,感受使用指甲敲杯底,杯身等不同的部位,通过两两对比和感受,能够增强学生的乐感。
(三)利用音乐欣赏,增强教学效果
声势律动不仅要运用在歌曲的学习中,同时也要将其融入到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性,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比如:在欣赏“天山之春”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天山春天的景色图片或者视频等,然后播放欣赏的曲目,引导学生想象天山春天的景色,并跟随音乐自主打节拍或者做出动作,也可以让小学生闭上眼睛,在聆听的过程中,打出节拍,这样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实践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唱歌和欣赏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的音乐活动,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释放小学生的个性,鼓励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思考,同时对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水平也有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开展“竹竿舞”的活动时,可用皮筋或者绸子代替体验竹竿的部分,在这节课上教师可协同学生选用类似于少数民族热爱的围圈跳舞的习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专业教室围圈而坐。关于竹竿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竹竿舞的相关信息,以此促进资源共享,教师适时补充。学生交流在视频中观察到的跳竹竿舞的规则和特点,教师补充。然后,一起挑选几个简单的动作进行模仿。考虑到现在学生的活动能力以及场地,安全系数,可选择用皮筋或者绸子代替生硬的竹子,两边配合模仿竹竿开合的同学自己准备跳的同学可以用嘴里模仿竹竿开合的节奏已帮助自己强化律动规律。增加律动的整齐过关性和成就感。随着节奏,动作的越来越熟练,可以加速,也可以在简单的律动基础上小组设计创编新的动作,形成不同形式的律动。通过汇报交流,每个小组的成果都能分享,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收获律动和创编的快乐。提高协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了表现意识。
在声势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搭建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要对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加以分析,进而在后期的音乐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还应该结合声势律动,搭建出综合性与全面性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尤其对于音乐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小学生,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增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自信心,利用声势律动培养出小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同时利用听觉感受上的强弱对比,以及肢体动作的有效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多种方式和形态,提高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为小学生设置出适合声势律动的教学内容,展示出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声势律动的内涵,为小学生制定出清晰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融合声势律动,让其在歌唱、欣赏以及音乐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其次,教师还应该分析现阶段在声势律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同时加强与小学生的交流,营造出轻松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音乐技能和知识。
参考文献
[1]赵丽娟.论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09):217-218.
[2]王瑞.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北方音乐,2020(06):219+221.
[3]曾君.声势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0(8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