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邯郸分院 河北邯郸 056001
摘要:随着邯邢地区铁矿开采工作的进一步加深,已探明资源储量变得越来越少,邯邢地区铁矿开采量逐渐显示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局面,形式也变的日益严峻,因此,寻找新的铁矿资源将成为今后邯邢地区地质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邯邢地区;资源储量;寻找新的铁矿
一、区域地质概况
邯邢地区邯邢式铁矿位于河北省邢台、邯郸两地区的西部,即京广铁路以西至太行山东侧,南至南洺河,北到沙河。行政隶属沙河、武安、涉县等县所辖。交通方便铁矿储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二、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及沉积特征
中奥陶统地层是邯邢式铁矿的主要围岩,主要在武安断陷、和村向斜两侧至涉县向斜一带,地层比较连续。
1下马家沟组(O2X)
三个岩性段:
一段:岩性主要为薄板状、页片状白云岩;
二段:主要为角砾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过渡变化关系,底部为泥质白云岩;
三段:下部主要为含白云质泥晶灰岩或灰岩,中上部多为中厚层或薄层的白云质泥晶灰岩。
2上马家沟组(O2S)
三个岩性段:
一段:主要由泥晶白云岩、白云岩和硬石膏组成;
二段:主要为深灰色粉晶含生物碎屑灰岩与白云质化斑状灰岩交互出现;
三段:中厚层及薄层泥晶灰岩为主,其次为白云质泥晶灰岩。
三、区域地质构造
邯邢铁矿区位于武安坳陷带内,其基本构造包括褶皱及断裂构造。(图1),阐述如下
邯邢式铁矿去构造岩浆岩略图 图1
1褶皱构造
区内岩层倾角比较平缓,以开阔褶皱为主。根据构造形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褶曲、马蹄形上隆。
1.背斜和向斜褶曲构造,分布于武安断陷区内,是武安断陷中的次级构造。断陷区以南有和村向斜及鼓山背斜。更次级的北西向背斜构造中有岩浆岩侵入,并有铁矿形成。
2.马蹄形上隆构造,是发育在北东向构造中的北西向略长的近等轴状的上隆构造。马蹄形上隆是叠加于北东向构造的次级构造,其倾伏部位是有利的成矿地段。
2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发育,规模大,活动强烈。断裂规模主要包括:深断裂及主干断裂、次级断裂。
1.深断裂及主干断裂为本区主要断裂构造。邯郸断裂为深断裂,呈北东向及南北向折线状延长,倾向东。主干断裂有鼓山-紫山断裂(F3)、柳家河断裂(F2)、长亭-涉县断裂(F1)等。主干断裂形成于中生代,三条主干断裂方向为北东及南北向。
2.次级断裂:可分为北东-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三组。前两组为压扭性,后一组为张扭性。各组断层构造基本特征:
① 北东-北北东向断层的断层面具压性兼扭性特征,该组断层形成较早。主要有马家庄断裂带、刘岗西断裂带等。
② 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武安以西,断层面倾向西,以正断层为主,断层形成较晚,切过闪长岩,新生代有强烈活动,对铁矿的分布有重要影响。主要有后细峪、西佐村断层等。北西向断裂比较分散,宽度大,长度较小,是北东向构造带中的横向张扭性断裂构造。在上泉以西及河底一带尚有东西向的小褶皱及断层构造。
四、岩浆岩
邯邢地区岩浆侵入范围比较大,主要分布在沙河与南洺河之间。分为东、西两个岩浆岩带,东带有綦村、矿山村、武安、洪山、鼓山等五个岩体群。西带主要为符山岩体。岩浆侵入时间主要为燕山期。
五、 控矿构造
对邯邢地区现有铁矿的综合分析,铁矿成矿围岩主要是上马家沟组地层,成矿岩浆以第三阶段侵入的闪长岩为主。邯邢铁矿各矿田内控制矿床的主要构造是背斜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
1.控矿背斜构造,闪长岩体侵入于背斜构造中,岩体顶面呈弧状上拱,铁矿体产于岩体顶面与碳酸盐围岩的接触带。据控矿背斜的展布方向,有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
① 北东向背斜构造,在较大的背斜构造中,岩体形态复杂,有数个铁矿产出。如高店背斜,长十几公里,有高店、冯村等铁矿产出。
② 北西向背斜构造是北东向背斜北西翼的次级褶皱,呈短轴状向南倾伏,铁矿产于背斜轴部倾覆部位。如西郝庄、王窑背斜。
③ 控矿断裂构造,闪长岩沿断裂侵入,接触带与断裂复合,形成陡倾斜的接触带,在有利部位形成铁矿。如河底及玉泉岭铁矿被东西向断裂控制,上泉铁矿被南北向断裂控制。
2.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根据岩体与围岩的上下关系,分为覆盖式接触,超复式接触,交错式接触及隐藏爆破角砾岩。(见图2)
控矿接触带构造类型图2
六、找矿标志
1构造-岩浆岩标志
岩浆岩沿中奥陶统层间的薄弱带侵入,在侵入岩浆的前部将围岩拱起形成短轴背斜构造。小背斜是岩浆侵入及成矿的标志之一。小褶皱成群分布,形态复杂,分布于岩体边部或其上的围岩中,这些褶皱是在岩浆侵入过程中由于围岩受热,可塑性增强,在侧向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小褶皱群可作为岩体存在的找矿标志。
2接触带标志
闪长岩上隆体形成的复盖型接触带是主要的成矿接触带。矿体产于接触带一侧或顶部,个别在接触带凹部但在多层侵入体发育的地段,在岩体下接触带也有小矿体产出。与角闪闪长岩有关的陡倾斜的超复接触带,形态复杂成矿较好。
3 围岩蚀变标志
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现象是主要的找矿标志,从岩浆岩到围岩,蚀变作用的类型及分带。内外接触带蚀变越强,成矿条件越好,一些大型矿床蚀变带宽度可达百余米。岩体中有钠长石化、钠黝帘石化,内接触带有方柱石化,接触带发育透辉石-石榴石-金云母矽卡岩,对成矿有利。
4 地球化学标志
本区角闪岩及角闪闪长岩中CO、CU含量分别为0.001-0.003%、0.001-0.004%。在各铁矿区周围CO、CU有明显高出岩石背景值的异常,根据化探成果有CO、CU异常的地段,可以作为铁矿的找矿标志
七、找矿方向分析
1 本地区深部找矿。
在已知的矿田内,由于不同的岩体侵入到不同的位岩层位中,形成多层侵入体,深部岩体与围岩(主要为上马家沟组地层)的接触带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故应对已知矿床进行研究,开展深部找矿。
武安盆地位于成矿带之中,区内岩浆岩发育,盆地内的隐伏岩体与中奥陶统地层的接触带对成矿有利,在对已知岩体的形态、产状、蚀变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有利的成矿部位。虽然深部找矿应以侵入上马家沟组的地层与闪长岩的接触带为主要工作对象,但在有依据的地段可以控制到下马家沟组地层的成矿部位。武安盆地的找矿工作应结合煤矿、黄铁矿、粘土及铝土矿进行综合找矿。
2 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寻找新的铁矿产区
邯邢地区有的地段煤层变质程度较深,据物探成果分析,地下深部可能有岩浆活动,其侵入中奥陶统的地段具有成矿条件。有的地段地表为中奥陶统地层,有零星的闪长岩体产出,磁异常较明显,深部可能有岩浆岩侵入,虽然以前曾进行过工作,但钻探孔位欠妥,未能查明磁异常的原因,因此,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
八、结论
充分利用技术,迅速确定找矿地段,使找矿效率明显提高,从发现本矿区的过程来看,有以下经验。
1.首先要以化探高值点数据为基础,对高值点附近地层、构造、岩性进行分析和查证,初步验证其准确性,缩小找矿靶区。
2.应加强综合研究工作。在查证过程中综合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可能的成矿类型,及时采用有效的勘探手段和方法,提高查证的效果。
3.构造和矿体的形成具有因果关系,应对矿区构造重点观察,及时发现与构造相关的矿化信息,对矿床的成因进行解释。
上述认识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地质规律,尚需今后在实践中检验,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便用于生产实践,寻找出更多的铁矿资源。
参考文献
[1] 《地质与勘探》期刊
[2] 《河北地质矿产信息》期刊
[3]《矿产与地质》2008年04期
[4]《地质信息技术导论》期刊
[5]叶松青,李守义.矿产勘查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