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637130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必须要革命。培养适合时代需要,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使命。“自主有效课堂模式”是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有效课堂模式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课堂;自主学习;
当今社会要求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那么教育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呢?我认为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课堂改革,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课堂改革呢?自主有效课堂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自学,合作探究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现在本人结合历史学科,谈谈如何用“自主有效课堂模式”学习历史,我认为运用这种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成功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的探索性和持久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有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保持持久的自觉性主动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这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有效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学生学习《义和团运动》可利用影视资料展现:天津义和团运动纪念馆里的各种文物武器、揭帖、照片??等来激发或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之能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 也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兴趣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行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例如,在学习初三《世界历史》中《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们备课组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是“ 9.11” 图片、影像资料及国际相关舆论报道的展示,就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问激趣,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教师很快将话题转到美国的历史,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 事件”同样也不例外。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让学生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作比较,同样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美国西进运动中做了哪些事,我国西部开发将如何进行?”,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学习已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了图书馆、因特网,, 兴趣和好奇心在驱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无形之中,学习成了主动的行为。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首先学生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要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哪些内容是一般了解,哪些内容应识记,哪些内容应进一步分析,哪些内容可能在考试中以什么方式出现。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要习惯问也要学会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学生通过自学从总体上了解知识脉络,掌握大多数知识点。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是下一步学生要互学的内容,也是实现有效力争高效的关键。在以前教师组织学生互学中往往由于教师把控不利或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指导,使互学乱哄哄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因此在以后指导学生课堂互学中,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使之乱而有序,要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疑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指导,更要建立起一套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兴趣的评价机制。这是实现有效达到高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改之初就必须慢节奏低起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尽量“活化”历史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及时予以肯定,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轻松和快乐。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注重了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引导。在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影响着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努力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真正懂得学习的责任。例如,中国古代史《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段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你是张骞,你会怎么办?这种问题在课堂里经常出现,把学生不知不觉地推进了历史之中,在潜意识中承担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责任感的培养。另外,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情境模拟等也是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习责任的有效手段。例如,《活字印刷术》一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活字的制作,体验发明过程中的成与败,享受动手的乐趣,超越古人的智慧。这种体验,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学习潜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自主有效学习的保证
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曾有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挖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因此,还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有持久性,灵活性,但一定要坚持原则性。
作者简介:高涛,男,1990.01,四川南充人,二级教师,单位: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