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邓学平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邓学平
        巴中市巴州区凤溪镇中心小学校   63605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数学学习绝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应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我国教学形式的改革也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倡开展更加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基于此,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数学学科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但是每一个初中生都存在思维不足,难以全面内化数学知识,所以需要通过丰富的师生、生生互动来发展自身的思维结构,由此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通过将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共同体内,使其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合理分工,积极优化自身的学习成长。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优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逐步改善本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
2 研究意义
        (1)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加入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初中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型课堂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教学方式[1]。(2)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是将班级按照座位或者学号划分为几个小组,老师通过找出相应的数学题目,让每个小组都运算不同的题目,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得出问题答案,让每个小组配出一名小组成员,按照题目的顺序将解题方式写在黑板上,最后老师开始讲解,在这个过程心中加深同学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于听取对方的解题思路。通过小组合作,以与同学探究的形式来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应用初中数学小组学习模式时,学生在学习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转而走到了引导地位,负责指导和管理,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期间,教师和学生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共同去完成设计好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并且每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意愿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会有更高的效率。 
3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认识小组学习重要性。在初中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数学内容进行集中交流和探讨,加深对数学课程理解记忆的同时,从中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数学体系的意识,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在交流探讨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技巧,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相对较弱的同学实现进步成长,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分享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将数学真正学精学透的目的[2]。


        3.2 小组成员合理分配
        做好小组成员分配,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兴趣培养就等于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小组如何分配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说班级是一座城池,那么每一位学习小组就相当于是一座座的建筑,而学生个体就相当于是这一建筑的根基。由此可见,学习小组的合理分配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还与小组的学习成果和班级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在小组成员分配中,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做到细致人微,避免分组差异过大,使班级整体受到影响。分组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是最终都是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保障,因此分组要足够细心,避免出现差错。初中的学生比起小学的学生而言已经比较安分,好管理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小组分配主要以学生4-6人为一位小组,小组成员要求必须有一名尖子生和一名后进生,其他学生主要以中等学生为主,这既符合班级学生的成绩分配,也能使后进生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3.3 明确目标划分职责
        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时,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积极设计合作探究目标,一方面是要借此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则要让初中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现有认知水平,使其及时肯定个人学习成长[2]。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课时目标,即能够利用“边角边”定理来判定具备全等关系的三角形,能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定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是一致的。接着,各小组便要认真讨论,合理划分成员职责。为此,笔者呈现了一个常见的小组职责分工结构图,即纪律员、统计员、计时员与资料员,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比如,纪律员不仅要保证自己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也要监督该组成员的纪律行为,杜绝小组成员说悄悄话、睡觉等行为;统计员则负责整理本小组所提出的有效观点;计时员则要根据探究任务来设计相应的小组讨论进度,明确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流程,确保该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有序的;资料员则负责针对合作探究主题整理现成资料,通过数学阅读提炼有效观点,丰富小组讨论结论。据此,各小组可认真分析该组成员的学习优势,合理分工,然后便要针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数学知识进行全面合作,由此积累合作学习经验。
        3.4 引入小组竞争模式
        教师利用小组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当前的发展阶段。初中生在这一阶段,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好这方面的条件,在小组合作中增加一些环节,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产生竞争意识,这样对于数学教学有着助益。班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进行活动的时候表现各异,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形成竞争关系后,学生可以通过良性的竞争关系,共同进步[3]。比如教师通过列举问题,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哪个组的解答速度快就能赢得奖励。小组成员为了集体荣誉,就会主动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强化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且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思考数学问题的角度。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做好指引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这个背景,教师要注重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合作能力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永源 .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49.
        [2] 黄忠安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黑河教育,2019(3):16-17.
        [3] 张利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 黑河教育,2019(3):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