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龙
宁夏盐池县长城希望小学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语文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素质教育进行培养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知识架构。这其中,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同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篇文章将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的具体方法,并列举相关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引言:创新思维是小学生成长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顺应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具体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其创新能力重点培养。
一、改善氛围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
(一)理论概念分析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总是被动的等待教师将提出的问题解决,自己不愿动脑思考。长期如此,学生们便丧失自主观念,对于教师提出的理念全篇接受。而有些教师相对比较严厉,则又会使得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十分紧张,无法正常表达,一些成绩相对比较落后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自卑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让其发挥想象力。教师也不应对其训斥,理应给予鼓励。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的课程学习时,其中有一句内容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于小学生语文认知有所不足,仅能依靠自身观念进行思考,认为银河不可能落下,便对原文的表达产生了质疑。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这一问题当作切入点,向学生们普及语文学习中的“夸张修辞手法”的应用效果。如此学生们便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了解问题所在,拓展了思维能力。
二、给予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理论概念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应试教育,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时候过于重视文章的讲解,不给其留出相应的内化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便会受到限制,从而丧失自主意识。为此,教师理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其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找问题答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时间分配[1]。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主进行预习与学习的任务,对课文中乌鸦喝水的原理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其他的喝水方法。同样在进行《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学习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自主搜索一些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将其整理之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阐述自己对其作品的观感和看法,并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内容表达给予点评和引导。学生们通过自由选择,从而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为未来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力
(一)理论概念分析
小学语文的创设情景学习,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置文章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之中,从而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不但如此,学生们还能够基于文章原本的内容进行思维发散和拓展,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2]。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荷花》的课程教学时,其中有段内容是作者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株荷花。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文中的情境进行还原,促使学生们思考蜻蜓飞来时会说什么话,小鱼做了什么梦,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同样在进行《秋天》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下载一些秋天的美景,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们仿佛置于秋景之中。这时再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色。
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表达,进而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参与培养创新精神
(一)理论概念分析
参与同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年龄特点设计表演活动,促使其能够尽情展现自我。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并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使得自身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狐假虎威》的学习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对文中的故事进行表演,甚至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对其进行改编。学生们根据自身对于文章内容的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到活动表演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因此表演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内心中形成主体精神,进而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五、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具体到创新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逐渐优化教学的模式,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进而推动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会逐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六、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顺利高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材,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吃透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新颖之处、趣味之处、疑问之处等,这样做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也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他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收获无限。
八、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的教育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传统教育由于过于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导致在这一方面的教学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规定和要求,优化当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