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
仙桃荣怀学校 43300
摘要: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深,我国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互动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能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现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从而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以初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就互动教学的运用展开探讨,期望能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运用
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完全融入英语课堂,且还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其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互动教学法的运用,通过互动与交流,逐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
1 互动教学简述
互动教学,就是一种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的过程。简单来说,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逐步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振,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2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积极作用
2.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互动教学法,能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现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英语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等方式与学生互动,能够强化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意识,使学生自发参与英语学习活动,认真思考和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2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沟通平台,且还有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情况,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提升,促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2.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互动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3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和凸显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状态,才能保证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才能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问、设计探讨性任务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和交流。
3.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互动教学是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及开放式的教学。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另一策略,就是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踊跃发言和表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实际教学中,想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产生强烈地想和教师探讨的欲望。
3.3突出多边互动
教学要促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仅限于教师和个别优秀的学生。因此,突出多变互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是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另一重要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更要关注那些不主动发言的学生,要主动采取措施激发游离于课堂边缘地位的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其踊跃回答问题,主动参与互动活动。只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才能使互动教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3.4为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师生互动建立于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在学生逐步萌发一些想法后,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交换各自的想法,如此才能最大化发挥互动教学的价值,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初中英语教学单向灌输的弊端,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英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来突出多边互动,促使全体学生完全融入英语课堂,以此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娜. 关于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探讨[J]. 新课程·中学, 2016, 000(008):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