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林
河南省固始县番城街道中心学校 465200
摘要:新课标数学教学以学生能力提升为考核目标和准绳,在这种教学要求下,教师需要去考虑如何改变教学当中的元素,以及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将教学的重点突出为学生能力提升,而不是单纯以应试技巧和分数提升为指标。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科目,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新课改理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现状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解题思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解题方法的掌握也不好,导致整体解题效能明显滞后。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授课形式创新性不足,没有认识学生的核心地位,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和教学方法渗透,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解题技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端正教学态度,创新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想要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依靠。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减少对课堂的掌控,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二)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遇到难题首先不要打退堂鼓,仔细观察题目的信息从所给的信息中找到思路,老师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只有学生们的学习思路能更好的延展,教师才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们促进多种思维的展示,形成多种能力的拓展。解题的思路有的时候不止一种,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的思考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到最后就会发现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有很多方面想不到,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角度,从多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能力,才能切实的提升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水平,展示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设置训练专题,培养变式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考查同一知识点的数学问题进行资源整合,并设置专题,让学生在参与专题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探究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专题训练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变式思维,全面提高解题能力。
(四)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复杂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不仅可以增强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在数学学习当中得到发展”,这句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提升目标,这里的分层教师一定要清楚是学生能力提升目标的差异,而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另外要注意隐蔽性,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结束语
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助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而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教师在关注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和思维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寿庆.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9(35):29.
[2]杨汶玲.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J].贵州教育,2019(18):38-39.
[3]杨修霞.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2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