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锋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城北中学 515438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初中中国近代史教育中的教学更新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正确认识教科书的作用,及时弥补不足;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关系;采用科学策略引入新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教学更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书籍、影视作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让当今的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历史信息,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又该怎么学呢?由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及历史教材编撰的相对稳定性,中学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与当下历史研究的某些最新成果时常会存在一定距离,而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弱,对扑面而来的历史信息尚缺乏正确辨别、筛选、理解的能力。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方面,近几十年来,新材料、新观点可谓层出不穷,学者之间的争议也未曾停止过,如果不加以引导,不仅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及历史思维的混乱,更重要的是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社会、评价事物的标准,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全的心理、良好的人格,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如此便背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些教师对十几年如一日的课本知识虽滚瓜烂熟,却不善将之与教材内容有出入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解释,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针对教材内容所提出的质疑,以致多少制约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正确理解。鉴此,本文的讨论,将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尝试把新的历史知识引入到历史课中,拓展学生视野,以促进初中历史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将重点分析如何在中国近代史教育中,用知识更新引导教法更新,并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为例,通过教学实验,加以展现。
一、正确认识教科书的作用,及时弥补不足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历史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充分 “吃透”,但避免过分迷信教材的权威[1]。教材是既有的,但人是灵活可变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教材中的滞后知识保持警醒的态度,善于发现和思考,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针对一些模糊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加强对历史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要善于发现教材的不足,如哪些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进行补充或讨论,引入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观念,从而让学生对近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与了解。
例如,在“戊戌变法”教学中,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公车上书”,教科书中会强调康有为在这一事件中所起到的领导作用,大多会出现“联合”、“鼓动”等字眼,以及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上千举人们的热情,而关于“公车上书”的概念,“上书”是未交督察院还是督察院未收、参与人数多少、康有为是否是领导者等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在姜鸣、茅海建等诸多学者的考证之下,补充了“公车上书”的概念和原委,基本上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因而关于“公车上书”在教科书中的表述,有学者认为教师们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添加、修饰,“可以在其中加入当时朝廷的大部分官员在当时背景下的态度,……官员们早已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抵制和约的上书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举人们也开始形成一股要求拒签合约的势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二、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在实施教学更新理念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正确认识初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学更新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是否应该把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或课本未提及的新发现放进去呢?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历史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历史研究,但是,初中历史教育不等同于历史研究,而应以历史研究的可靠成果为基础,结合初中教育的特点,为初中生提供相应的历史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为此,初中历史教育可以视为历史研究成果科普化。通过正确认识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之间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正确掌握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实施教学更新策略。
根据历史研究与初中历史教育的关系,初中历史教育应该对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解。教学更新的理念在于用新的历史知识去完善历史教材体系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2]。
根据这一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与了解,以便为教学更新提供重要的知识补充。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了解和学习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对研究的观点与内容进行了解。这便于他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及时发现滞后历史知识,进而有针对性的补充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对一些近代史研究的刊物进行了解,了解当地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并对历史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加工,将其内容整合入到初中历史课题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但是,军事战略失误、领导层权力斗争等内容,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介绍太平天国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查找太平天国失败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系统了解。
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些历史问题的钻研思考,不能片面认为历史研究是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而应在教学之余,以教学内容为方向,参与历史学科的相关研究,对历史教学中涉及的难点疑点进行分析。这既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又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例如,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意义不断得到肯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在这一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对洋务运动在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方面的意义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形成对洋务运动意义的整体认知。这便于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洋务运动的意义,帮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解。
在实施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去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这可以实现教学更新理念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采用科学策略引入新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鉴于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更新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新策略实施成效受到相当的制约。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更新理念应用的策略性,实现初中历史教育水平的提高。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新的历史知识。在实施教学更新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引入新的历史知识,避免新引入的历史知识同教学目标相互脱节。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相关历史研究成果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将其有机整合入历史课堂之中,从而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新的历史知识保持合理的数量、深度。新的历史知识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又避免对教学内容产生影响。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为四十五分钟,教师讲解新历史知识的时间不宜过长,应该有所控制,从而保证教材知识的教授活动具有充分的时间。这可以有效避免教学更新内容的引入,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教学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与内化。
第三,根据教授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在融合历史研究成果的教学方法中,“最好的方法还是要让学生研读史料,进行讨论,培养辩证的历史思维,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尝试让他们小组合作,自己去查找资料,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探究。”[3]这个观点与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不谋而合,如他所说:“有些历史教材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白纸黑字都写着,用得着教吗……要教的话,最好挑一批你认为好的资料,包括几种观点不同的,拿给学生看,看完后讨论。然后视他们思想的深度、有没有独立见解,给予适当评分……人文学科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对于历史教师当有借鉴意义。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课堂 45 分钟仅仅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渠道之一,除此以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历史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初中学生处在思维较为活跃,但略欠成熟的时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等内容往往有较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入教学更新的理念,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研究新的研究成果,这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喻学忠,胡利利.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以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1):106-109.
[2]梁小哲. 对初中历史深层次教学的践行与思考[J]. 学周刊,2018,(08):76-77.
[3]蔡华森. 更新观念·把握特点·改进教法——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