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倪惠芳
[导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教育学改革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首先尊重学科教学的实践性,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引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并且在社会实践之中感触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倪惠芳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教育学改革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首先尊重学科教学的实践性,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引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并且在社会实践之中感触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社会调查;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优化与改革,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法制意识形成良好的培养,让学生在相对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下,遵纪守法,懂得法律的重要性,并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师应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氛围和环境之下,丰富自身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并能够在社会调查积极性参与之中认识学科、理解学科,从而感知到课堂中所学习到理论性知识的价值。
        一、社会调查与有效教学
        1.社会调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社会调查与有效教学相结合。当然社会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调查和研究,所以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两部分进行拆分与结合,以此探究道德与法治在社会过程中的真正意义。
        第一,社会调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引入,属于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引导学生在自我调查和深入挖掘之中关注背后隐藏的真相。
        第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社会现象具有公平性与公正性的认知和评判,进而将社会调查素材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具有更好的可参考性。
        第三,社会调查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采取一定多元化方式,比如运用小组合作或项目驱动等方式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调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第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实施社会调查,需要教师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性,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合理想象与思考,并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引入到特定的社会调查之中,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有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之中通过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强化自身的基本能力,进而在思考分析过程中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情感和三观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所以需要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有效的把控,不可过于自由,也不可过于严谨,应选择巧妙的融入社会调查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对理论性知识形成新的认知,并真正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社会调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效教学案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当开展交通相关内容的讲解之时,需要小学生对交通规则和交通法律产生良好的认知,而小学教师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之中充当小交警的角色来关注到交通规则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创设交通生活实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担当一名有实质权利的交警,站在交警的角度去观察交通规则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通规则意识。
        1.创设学习活动情境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离不开活动情境的创设支持,所以,在交通相关生活情境的创设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社会调查实践内容也融入其中,以此在相应的活动情境之下,通过教学情境的细致布置,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判断之中对人们的交通行为给予正确的评判和处罚,使得学生明确哪些交通行为是错误的,而哪些交通行为是正确的。当然应将整个活动环节的时间缩短为5-10分钟,这样才真正能够高效的表达出课堂教学的细致之处,进而确保社会调查行为在课内有效时间得以完整。
        2.社会调查
        当学生分组来到街头,他们确实看到了有行人硬闯红灯的行为。其中有一名学生负责录像,抓拍行人擅自闯红灯的行为;两名学生负责守候在路边采访,还有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整个过程,并在4人交流后将学习交流成果汇报给其他师生。在社会调查问题“你认为闯红灯横穿马路有哪些危害?”中,不予回答的调查对象占到39%,回答认为闯红灯很危险,应当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对象占到47%,寻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闯红灯是有必要的调查对象占到14%。第三类人群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的其中表示赶时间的占到48%、表示等红灯太过麻烦的占到22%、表示没车就过了的占到27%、其他理由占到3%。在此次社会调查中,学生确实收获颇丰。
        总之,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为了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发展,小学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道德法治内容的理解,使得学生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之下,参与到社会调查实践之中,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秘芳云.分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1):107.
[2]王子楠.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 青年时代, 2019, 000(013):268-2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