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锋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 325608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一味追求阅读速度,囫囵吞枣,只了解文章大意,而对文中细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不能细致地研究和品味。在写作方面,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为基础,写作素材不足,写作技巧生疏,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能读会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读是基础,为写作做准备;写是目的,是阅读成果的具体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读写共生,才是良性发展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阅读与写作并举。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加深学生对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读写结合是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方式,高中的语文学习较之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1培养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数学生在练习作文时,不懂得如何阅读文章,如何积累素材,常感到无从下笔,无所适从。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指导,探究原因,更好地利用教材,抓住其核心内容,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写作和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家名篇的文章,让他们先了解作者的背景与写作的环境,再选取喜爱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论语》这一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其含义进行理解,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篇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述,并让学生观看相关论语的视频和解说,从更深层次的含义中理解《论语》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句子进行写作,让学生留意和积累相关的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类归纳的方式,将名句分为爱国、传统、美德、豪放、理想、现实等类别,设计相应的练习模式,促进素材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夯实阅读基础,积累收集写作材料
读和写是吸收与投射之间的关系。就信息流而言,听和读意味着人们接受信息并从自然人提升为受过文化训练的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信息输出的桥梁。人们的语言感觉的形成,书面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相关的表达方式和参考语源于听和读。要说和写得好,首先必须具备要阅读和写作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不仅源于日常生活,还源于书籍知识和他人的间接经验。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对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最近的研究成功表明,学生的写作存在材料重复,故事单调,抒情造作的问题。足以证明夯实阅读基础,积累收集写作材料是将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基础性策略。
2.1促进“个性化阅读”
课程标准表明,高中语文教师应集中精力为学生开发“个性化阅读”方案。学生的阅读是通过调动日常经验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并积极研究自身在文本上独特的情感体验来实现的。它还侧重于建立重要的技能和创造力。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基于阅读的精读,而个性化阅读不是寻找新事物,而是尊重文本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阅读,不能与文本分开,更不能偏离作者的原始创作方向。
2.2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扩展阅读是学生收集句子和语言并学习如何写句子的有效方法。
然而,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学生被动地收集材料和灵感,但仍然无法表达思想和言语,无法准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因此,学生需要努力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积极地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范围越大,知识范围越大,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表达得越成熟。
2.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写作时无法写作,因为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很少。这是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相对较小,生活阅历浅,常常没有好的发现,也没有充实的积累收集和使用好的材料。为此,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积累习惯,选择良好的阅读材料,并勤奋写作。另外,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共同督促学生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广泛实践,描绘社会自然
3.1以书为引,深入自然
美丽的自然环境对于激发写作灵感,培养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经常走进自然,尝试写作。学生在阅读中会接触到很多描写自然的作品,以往教学时,阅读完这些作品后学生并不能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因此对于书中描写的景象,学生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文字上,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自然,将文字之美与自然之美真正统一起来。例如,学习了《荷塘月色》一文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的荷塘上宁静淡雅的风景,体会到作者对于宁静平淡生活的追求。但学生如果不深入自然亲身感受,就不能有物我合一的感觉。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夜晚漫步荷塘之畔,感受荷叶和水波错落、月光和流水交织的诗意。通过实地感受,学生就能对情景交融的境界和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意识,培养其阅读作品、感受自然、再次创作的好习惯。
3.2以书为引,深入社会
社会是学生丰富生活经验、获得人生感悟的地方。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走进社会,才能体会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和生活状态,真正了解世间百态,让自己的作品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体验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学习了杨绛的《老王》一文后,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塑造的老王身上善良和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也能体会到作者一家和老王相互关照的关系。但是,作品中的描写毕竟比较笼统,而与人相处的情感体验则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感悟到的,学生只有结合生活经验,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人的生活状态,选择一个自己感恩的朋友或长辈进行描写。这样的写作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生动而逼真,充满真情实感。所以,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真情实感的最佳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念,培养其阅读作品、体验生活、再次创作的好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使用创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更了解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深度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创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振远.高中古诗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浅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5):59-60.
[2]马文发.“读·写·考”三维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9(27):155.
[3]张福玲.读写共生,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1).
[4]田国.借助“读写共生”实现综合性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
[5]吴飞瑞.基于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