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弥补教材叙事不足上的尝试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卢扬梅
[导读] 好的历史课常常表现为教师在史料实证基础上,通过娓娓道来的叙事呈现历史温情和力量。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与严谨周密的史料实证在课堂中与学生的认知有机融合,对于发掘学科营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限于篇幅,教材叙事跳跃性较强,给学生理解增加了难度。本文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例,以史料教学为依托,在致力于完整历史叙事和鲜活历史叙事上做了点初步尝试。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中学  卢扬梅   523820

摘要:好的历史课常常表现为教师在史料实证基础上,通过娓娓道来的叙事呈现历史温情和力量。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与严谨周密的史料实证在课堂中与学生的认知有机融合,对于发掘学科营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限于篇幅,教材叙事跳跃性较强,给学生理解增加了难度本文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例,以史料教学为依托,在致力于完整历史叙事和鲜活历史叙事上做了点初步尝试。
关键词:完整、鲜活、历史叙事、史料教学
        严密、逻辑和科学的历史叙事,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还原历史经历、场景和现象,并在叙事中彰显历史的灵性和张力。而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叙事的跳跃性比较强,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很难把松散的知识自己串联起来,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知识点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老师课堂上补充相关的内容使得教材的叙事更完整,但老师如果只是单纯补充大量的史料,一堂课变成史料的堆砌,对学生来说也是种负担。因此,历史教师要有“历史叙事”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的能力,历史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如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联系性、人文性等特点,其中过去性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这就需要借助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解读、认知历史事件。对于教师而言,面对浩瀚的史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如何把材料自然融合进教材而不至于因为增加太多史料加重学生的负担,值得每一个教师去探究。我选取了部编版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作为课例,试图从史料教学入手,在弥补教材叙事不足上做点尝试。
        一、史料在完整教材叙事上的牵线搭桥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内涵;第二部分说明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意义。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是实现祖国统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儿女的心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然后再以港澳成功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材一开始就介绍“一国两制”,其编写目的应该是想突出“一国两制”在本节课的核心地位。从学生认知角度来说,充分理解一件事情的前提是对该事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因此,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角度,教师有必要补充港澳台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即“统一的由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处理。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知“来龙”完整教材叙事
        理解透彻事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用2018年春晚《龙的传人》歌舞节目导入,提醒学生节目中四个歌手分别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教师总结:香港、澳门、台湾,这四个地方都是龙的传人,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同宗同源的。那同宗同源的中华民族实现统一了没有?还有哪里?游子何时回家?祖国的统一大业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由此引入“统一”话题。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一部分,有一定基础但是学生纵向联系知识的意识不强,老师可以给些相关图片史料帮助学生串联知识。对于澳门问题,学生比较陌生,这部分需要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知识作为切入。
        【香港问题】出示香港地图,演示香港被租借和割占的“三部曲”,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至此,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澳门问题】这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从学生语文课上学过的闻一多先生和这个学期音乐课上学过的“七子之歌”入手,调动情绪,带入情境。然后教师总结,葡萄牙侵占澳门的过程:1553年借口晒货,强行上岛;1557年贿赂官员,长期居住;1887年强迫签约,占领澳门。澳门被葡萄牙侵占长达数百年。
        (二)“一国两制”的形成——知“所以然”完整教材叙事
        理解透彻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一国两制作为本课的重点,学生知道它的内涵的同时。了解它是怎么提出,初定以及最终是如何完善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外延。
        【一国两制的源头】:“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毛泽东的“一纲四目”,毛泽东在会见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时说:“只要蒋氏父子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周恩来总理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概括为一纲四目,这一讲话精神后来通过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和傅作义以信件方式转达蒋介石。一纲指的是台湾必须统一;四目指的是外交统一于中央,台湾军政、人事安排委于蒋介石;台军政经济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条件成熟并尊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这是一国两制的源头。
        【一国两制的初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明了“和平统一”的意向,并从这一天开始,解放军停止炮轰金门。1981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讲话,勾勒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蓝图,被称为“叶九条”,指出回归后的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一国两制的雏形和初定。
        【一国两制的完善】:1982年,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叶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第一次使用“一国两制”的提法。“一国两制”内涵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补充了两段《邓小平文选》中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后,小组讨论,明确“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外延。
        材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可以有其他省市没有的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邓小平文选》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中国是前提,国家的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一国两制”正式确立,并成为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史料在鲜活教材叙事上的铺砖添瓦
        一个“故事”要精彩,除了要完整,鲜活的情节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鲜活的情节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香港、澳门距离我们近,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相对较多,学生想要了解的兴趣比较大。但是祖国统一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香港、澳门回归时,学生尚未出生,不易理解,而且初中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讲述香港回归的艰难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时,我借助当事人的录音和现场录像来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感知情绪的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中英谈判的“唇枪舌剑”——配音、录音让历史叙事鲜活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情感价值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统一的艰难,因此,有必要还原一下历史现场,我请了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把当时的谈判进行了大致还原。
        撒切尔夫人:三个不平等条约有效,中国收回的是新界。
        邓小平: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将收回的是整个香港!
        撒切尔夫人:如果你们同意1997年后由我们来继续管治香港,我们可以考虑你们提出的主权问题。
        邓小平:我们始终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主权和治权不能分离,这是不能动摇的!
                                                                         ——余玮、吴志菲《见证共和国往事》
        学生读完后,我播放了邓小平同志的录音(老师从档案视频里剪辑的):“主权的问题是不能够谈判滴,是说中国1997年收回的问题呀,是不能谈判的,不管用什么方式!”同学们听完这段话后第一感觉是好笑,因为小平同志讲的是四川普通话,另一感觉是很霸气,觉得中国人有骨气。这里补充一张“铁娘子摔跤”照片,照片中穿蓝色衣服的撒切尔夫人跪倒在地上,包包鞋子都掉落一旁!当时的人民可能并不知道,在她走出人民大会堂之前,她刚刚结束与邓小平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会谈,这次会谈为今后中英会谈定了基调。这也许不一定是铁娘子失足摔跤的原因,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几分钟前的会谈中一定发生了使铁娘子心神不宁的事情。据说铁娘子回去后,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唷,邓小平真残酷啊!”经过七轮共计22次会谈,中英双方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对香港的主权。通过补充这些细节,一方面让历史课堂的叙事有血有肉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邓小平收回香港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直观的印象。
        (二)香港交接仪式、台湾老兵采访——录像让历史叙事鲜活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了,97年,我们的学生还没出生他们没有经历这段历史,而这样的场景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是很好的,于是补充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当英国国旗降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这片热土上升起;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当人民解放军代表铿锵有力地说:“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当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布:“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时,学生们都忍不住自发鼓掌,鲜活的历史录像的教育效果胜过任何语言。
        三、史料在点亮课堂拓展上的锦上添花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阅读与分析能力,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愿意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希望拓展知识面,尤其感兴趣的跟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在讲回归后的香港、澳门时,注意选取切合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佐证材料,让历史课堂叙事的出发点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出示图片】一张是1995年《财富》杂志封面“香港之死”,一张是2007年《时代》周刊杂志封面。《财富》预言回归后的香港经济用两个字形容是“完蛋”!反映出西方媒体对香港的经济持悲观态度。而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时代》周刊以整整25页的篇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是错误的。认为“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通过国际舆论的前后对比,给学生认知上以冲突,证明“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是正确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而且选自西方媒体的报道,让事情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大大增强。
        李惠军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解读与历史叙事要交互一体,要学习“故事大王”沈志华先生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史料解读兼容相济,在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的同时在历史的细部洞察秋毫、精审考订,做到故事中饱含史料,叙事与史料无痕衔接”。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多看书,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把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好,讲透。这也是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姜恩柱. 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6.
2.张树德. 红墙大事——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3.余玮. 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M].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7.
4.余玮,吴志菲. 见证共和国往事[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7.
5.徐永琴,沈为慧,何成刚.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6.李惠军. 博识而畅行 广征而顺达(一)——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