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施正伦
[导读] 成语是高中生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施正伦
        晋江市英林中学  福建泉州  362200
        摘要:成语是高中生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此为抓手,并和学生约为“套路”“定例”,让学生相沿成习,自主能动充分地掌握并运用成语,从而切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 成语  文言文教学  抓手

        成语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抓手,它既能简约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又能立竿见影地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最直接的是在学生的应试考查上体现得简单高效。近年来,我对此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谨此例谈一二。
        一.巧借成语,导入新课。
        文言文新课前,统筹文本资料,溯源成语,引导学生以几个或几组成语为导向深入探究文本,酝酿生成一定的的学习氛围,可收一石三鸟之功。例如《鸿门宴》第一课时,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拔山扛鼎”和“破釜沉舟”两个成语让学生去准备,课上再让学生讲讲故事,项羽的霸王形象就自然生成了;再写下“四面楚歌、无缘面见江东父老”等成语,悲剧英雄就有了初步印象。太史公是创造成语的专家,跟着《史记》里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样地,一堂有温度有趣味的文言文课堂也可因此开展起来。再如《鸿门宴》第三课时,再抛关于刘、项的两组成语: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决一雌雄、妇人之仁、衣锦还乡。同学们一比较就会发现刘项之间的战斗是不对称的,职业拳击手是怎么也打不过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的,那么《鸿门宴》的真正主角也就应该是刘邦了,是他在操盘整场宴会,接下来的人物性格分析自可扣此逐一展开……
        由此可见,成语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合点,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是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积极、高效学习氛围的理想课堂的。
        二.紧扣成语,精读文本。
        成语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加简约易记、古今通用,因此可作为精读文本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有意识地让成语贯穿课堂,是可以脚踩莲花,步步生辉的。
        比如在带学生背诵第一难背的《离骚》(节选)时,就可以依次罗列出“九死不悔、偭规越矩、绳不挠曲、郁郁寡欢、溘然长往、鸷鸟不群、方凿圆枘、忍尤攘诟、屈心抑志、香草美人”等成语,窜起一个别致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比对着解读相关的语句,接着再用“忧愤难耐——屈心抑志——退守清白”这一情感主线一串,那就纲举目张了。既学了成语又背了课文,何乐而不为?
        有些文言句子,不解释或许同学不理解,解释得多了又繁琐不讨巧。这时运用成语稍加点拨,就会迎刃而解,而且解得妙趣横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就作过这样点示: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败俱伤。再如“欲盖弥彰”,词义较难懂,在逐字逐句解释后,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定可让学生忍俊不禁。
        成语还是有效解析课文的“武器”。语文课堂教学免不了文章的分析。拖沓冗长,繁琐细碎的讲解,支离破碎的解析,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老师则深感疲惫。为解烦忧,我用“成语”这一偏方,一再小试牛刀,颇感有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廉颇对蔺相如素以贱人,徒以口舌之劳位居其上而深感不平,欲寻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回避,令部下深为不满,欲作辞呈;蔺相如一番真情告白后,挽留了部下,也引来了廉颇的翻然醒悟,羞愧难当,芒刺在背,自惭行秽,负荆请罪,冰释前嫌;终成刎颈之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以致齐心协力,尽忠报国……;赵国竟以两人而一时无忧。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在简明扼要的成语罗列中得以释然。
        三.编选成语,助读名著。


        《论语》是高中生必看的名著,但学生学得苦、忘得快。对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从梳理其中的成语入手,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深化。
        一万五千多字的《论语》包含有一百多条成语,比如察言观色、见义勇为、言而有信、了如指掌、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血气方刚、文质彬彬、任重道远、有始有终等等。这些成语化繁为简,尽可以以点带面。而学生一旦手握这些通往《论语》的成语,再比对一下原文,走入经典著作就相对容易有趣多了。
        再者,学习《论语》更在重过程、重熏陶,先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整理成语,上课时再引导学生以“教育、为政、处世、感悟”等为标准分门别类,深入研究。这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又发展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类的能力;同时更在期间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品质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借道成语学《论语》,功效可就大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是能使学生乐学、好学的;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积累一些成语,是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成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的。
        四.借力成语,突破难点。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学习成语也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类的活用等。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如果联系相应的成语来释义,既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又便于学生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一句,“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的“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成语又是掌握语法的快捷便道。比如,讲到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运用成语举例更形象,也更有趣味。并列式的如“披坚执锐、车水马龙、穷兵黩武”,主谓式的如“杞人忧天、夜郎自大、毛遂自荐”,动宾式的如“三顾茅庐、目不识丁、拒人千里”,偏正式的如“衣冠禽兽、汗马功劳、扶摇直上”,兼语式的如“请君入瓮、完璧归赵、养虎遗患”等;理解了构词原则,就能恰当地理解词义,包括它的褒贬色彩,语气强弱等。
        写作教学如果辅之以成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得学生在“妙语连珠”中净化心灵,纯化修养、增进智慧,促进发展。陈汉东先生用成语写成的《中华文化之歌》就是这样的一大力作,为我们学习运用成语确立了很好的榜样。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对于量大面广的成语更要好好地“火”一把,充分立足于成语和文言文的天然联系,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努力把成语教学锻炼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抓手,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既学到“言”更学到“文”。

        【参考文献】
        1.战琳:《巧用成语,开展文言文教学》(《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9年02期)
        2.莫彭龄:《“成语+”教学新模式初探》(《语文学习》2015年12期)
        3.邱峰:《让成语成为沟通古今语言的津梁》(《情感读本》2017年32期)
        4.黄滨:《在“建构与运用”中彰显成语教学智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07期)
        5.李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201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