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30期   作者:董清才
[导读] 帮助学生识字、组词、造句,还是打开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董清才
        四川省南充市府荆小学637000
        摘要:帮助学生识字、组词、造句,还是打开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见识古诗词文化的壮丽;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学习珍贵的道德品质;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认识世界。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美的培养,把核心素养教学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现实需要。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格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品格教育;渗透
引言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吸收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无论是对学生知识的传输还是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都极为有效,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行为为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
一、通过课文内的事物和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以以陶渊明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陶渊明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陶渊明,学习陶渊明的优秀品格。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是道德高雅之士,在乱世当中陶渊明本想独善其身,但是他的心中仍旧放不下国家,仍旧放不下牵挂,教师可以拓展他的诗句“举杯浇愁”。这就是陶渊明,一个想要沉醉于田园生活,但是又放不下还生活在艰苦当中的人们,想要去帮助他们。教师可以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为学生拓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算已经吃不上饭了,已经没有物质上的依托了,但是陶渊明依旧不会为了用自己的精神去换取物质上的粮食,因为精神上的粮食才是最难得可贵。教师在故事教学后要鼓励学生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学习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通过优秀的陶渊明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让学生在课后针对陶渊明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陶渊明,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格。
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含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文章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细心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课文朗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比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这一课程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轻松、和谐的朗读环境,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其次,教师再根据学生在朗读中的收获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教师先提出问题:“课文中主人公的父亲为什么要让主人公放回鲈鱼呢?对主人公来说又获得了哪些感悟呢?”之后,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我们要坚持道德底线。
三、妙趣课堂,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其实老师在教授一些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不要只看表象,还要看到本质。在课堂上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们能有兴趣,要有兴趣去听课,所以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会穿插小游戏,让孩子们既能学得快乐,又能在快乐的气氛中,较好地分析、鉴别。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时,会让孩子们提前预习,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先看孩子们预习的情况,看看他们有没有正确理解《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所以我会抽选四个同学出来,让他们分别饰演哥哥、弟弟、孔融和妈妈,然后让他们把故事读出来,并找其他的孩子们来分享自己听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感觉。这时候我就可以着重强调,《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精神所在,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懂得礼让,懂得尊老爱幼这个中国的传统美德,同时告诉孩子们在别人的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认真聆听他人说话,不可以在此期间交谈,不可以开小差,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对其他小朋友们的不尊重。倾听能力的培养和尊重意识的渗透就在一点一滴中形成。
四、联系时代背景,捕捉感恩瞬间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感恩主题内容数不胜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小女孩的不幸,《万卡》寄给爷爷的信饱含着万卡执着的心,《少年闰土》中有闰土的纯朴和天真……这些课文内容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当我们联系时代背景给学生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自然会为之感慨和惋惜,同时又为这种不幸的遭遇和天真的淳朴感到震撼和共鸣,感恩的元素自然会深入学生的心底。这样以来,感恩的元素又一次升华到了学生的励志教育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这里便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过程当中,应该从全方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提升。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更是各个学科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要目标之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小学生特征从多方面优化教学,合理设置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以及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玉纯.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8.
        [2]周畅.支点式学习:发展语文必备品格[J].江苏教育研究,2019(29):56-58.
        [3]魏芳霞.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探究[J].课外语文,2019(27):129+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