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小儿疾病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月10期   作者:董莉 林德潮 施继玲
[导读] 通过对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董莉 林德潮 施继玲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
摘要:通过对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学术思想的学习,掌握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 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 探讨
小儿自出生,整个机体都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都不成熟,随着小儿年龄不断增长而逐渐的趋于完善。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早有论述,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掌握这些特点,对了解小儿的生长发育,熟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小儿生理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不成熟。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和各种生理功能不稳定、不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出生之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都不够成熟,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会出现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不充,经脉未盛,筋骨未坚,内脏精气不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两气均不足。需赖先天元阴元阳之气生发,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才能逐步生长发育成熟,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相对不足为突出。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无论是形体、智力,还是脏腑功能等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趋向完善和成熟,如小儿身长、胸围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思维、语言、动作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强。年龄越小,这种蓬勃的生机就明显。《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的“纯阳”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阳生阴长的生理特点。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从阴阳学说出发,提出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理论。“稚阴”是小儿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肌肤等有形结构尚未发育成熟,“稚阳”是脏腑的各项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阴稚阳”理论进一步阐明小儿无论在脏腑器官和生理功能方面是幼稚和不完善的,是处于机体柔弱,脏腑未壮,气血未足,筋骨未坚,神气怯弱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机体脆弱,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患病之后,易阴伤阳亢,调治不当,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转为虚实夹杂;虚证亦可兼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温病条辨·解儿难》曰:“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于掣电。”这充分说明了小儿发病容易,而病又易传变,邪气易于嚣张。
二、小儿病理特点
(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体不固,对邪气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易被外邪侵袭,尤其更易侵犯肺和脾,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万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指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小儿患病易于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如小儿肺炎喘嗽,初起因肺气闭塞可见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之实证,若失治误治病情迅速发展出现面白唇紫,肤冷色青、大汗淋漓、心悸等正虚邪陷,心阳气衰之虚证。又如小儿内伤乳食而致的泄泻,早期出现腹痛脘胀、发热吐泻等实热证,若失治误治,正虚邪实,则易出现阴伤液脱或阴竭阳衰的虚脱危证。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发育又迅速、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能力强,加之宿疾较少,病因相对比较单纯,不受七情的影响,所以一般患病后,只需辨证正确,用药合理,治疗及时,调理得当,病情很快好转,易于康复。即使危重病症,只要分秒必争,积极进行抢救,预后也比较好。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曰:“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小儿疾病关系[1]
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病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又言“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所谓有余不足,非经云虚实之谓。”掌握这些特点,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小儿“肺常不足”,肺属金,主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腠理不密,卫外机能不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外邪的抗御能力均不强,加之寒热不能自调,外邪从口鼻或皮毛侵袭后,首先犯肺,故临床多见肺系疾病,如患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小儿尤为明显。
2、小儿“脾常不足”,脾属土,为后天之本,为稚阴稚阳之复合体。
脾主运、主升。小儿出生后,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乳食不能自节,家人的喂养或用药不当等,易于损伤脾胃,导致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失常,而出现脾系疾病,如呕吐、腹痛、厌食、积滞、疳证等。本系疾病的症状可交替出现,相互影响。并进可使原有疾病加重或衍生其它相关疾病。
3、小儿“肾常虚”,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小儿生长发育对于肾气生发、脾胃运化、精血津液的需求相对较多,它直接关系到小儿骨骼、大脑、头发、耳朵、牙齿的形态发育及功能成熟。小儿出生,先天禀受肾气未充,加之后天失养,容易出现肾精不足、骨骼改变之疾患,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水肿等。
4、小儿“心常有余”,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小儿生机蓬勃,心气、血脉相对充盈有余,为自然之有余,非“心火亢盛”。“气有余,便是火”,心气心阳有余、易从阳化火,心火亢盛、心经积热易出现口舌生疮、夜啼、惊啼,甚至肝风心火相煽,邪热内陷,出现高热、昏迷、惊搐等症。
5、小儿“肝常有余”,肝属木,为百病之长,主疏泄、主风。小儿为“纯阳”之体,精气未充,肝阳旺、易感外邪。肝受邪侵,其升发疏泄受阻,邪郁肝经,则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出现壮热、惊悸、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参考文献
[1]马融主编.中医儿科学.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2017.8重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