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月10期   作者:卞国芳
[导读] 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卞国芳
(宣城市人民医院;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共60例与PICC置管要求相符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共30例给予常规PICC置管,完成置管后接受X线胸片检查;研究组共30例给予0.9%氯化钠溶液将其作为探测电极,探测接受PICC穿刺新生儿心腔内的心电信号,按照心腔内心电图P波自身特征变化定位导管。结果:研究组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心电导联定位特异度为66.67%,敏感度100.00%。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中,成功率显著提升,安全性较高,定位较为准确。
【关键词】腔内心电图;新生儿;PICC置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可减少药物外渗及静脉穿刺,常用来治疗静脉输液、静脉营养治疗及肿瘤化疗的患儿,针对需接受静脉营养支持及长时间输液的新生儿可使用PICC治疗[1]。若PICC导管初次定位不准,应针对导管进行重新调整,而腔内心电图能准确定位其内部导管尖端位置,操作起来准确、简捷。腔内心电图经PICC金属导电导丝进行定位。本文通过分析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具体作用,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共60例与PICC置管要求相符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共30例给予常规PICC置管,完成置管后接受X线胸片检查;研究组共30例给予0.9%氯化钠溶液将其作为探测电极,探测接受PICC穿刺新生儿心腔内的心电信号。研究组新生儿共30例,男20例,女10例,胎龄34.56±3.31周,参照组新生儿男21例,女9例,胎龄35.45±2.90周。纳入标准:新生儿均需接受高于1周输液,并且为输入强刺激性、高渗透性药物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各类PICC置管禁忌证;患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疾病者。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共30例给予常规PICC置管,完成置管后接受X线胸片检查;按照体表量法先对新生儿的导管深度进行预测,保证无菌操作环境,在导管置入新生儿预测深度时结束送管。提前备好:1张无菌敷贴,2副无菌手套、100ml的氯化钠溶液,1根止血带,1套PICC导管,1台心电监护仪,1套无菌置管包。
研究组共30例给予0.9%氯化钠溶液将其作为探测电极,探测接受PICC穿刺新生儿心腔内的心电信号。研究组准备物品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1根无菌鳄鱼夹心电导联线。(1)操作前记录体表心电图。分别将3个电极片贴于新生儿两侧锁骨下及左下腹,将心电导联接通,将心电监护设置为II导联,检查新生儿心电监护情况是否显示为窦性心律,QRS、P波显示正常。(2)置管。常规针对新生儿实行PICC穿刺,测定其SVC深度为1.4~2.3cm,送至导管预测长度余3厘米处停止送管,将导管固定。(3)建立一套盐水电极。将新生儿体表与心电监护仪相连RA导联断开,使用无菌鳄鱼导联夹来替换。将肝素帽连接至PICC尾端,连接RA导联线与外露部位。向新生儿管腔内注入氯化钠溶液,在导管尖端部位的腔内心电图显示在心电监护仪显示器,最后实现腔内心电与体表心电的连接。(4)观察并记录导管最佳位置,明确导管尖端位置。(5)采集病人心电图信息。比较P波振幅及形态,判断导管尖端位置。P波为高尖位时,P波振幅稍低于QRS波振幅时间固定导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新生儿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成功率)。(2)统计研究组患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特异度=真阴性人数/假阴性+真阴性数*100%。特异度即X线胸片被定位于非下腔静脉或非上腔静脉。未发现心房内心电图的特异性P波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达位置对比
研究组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1)
 
3 讨论
腔内心电图能准确定位其内部导管尖端位置,操作起来准确、简捷。腔内心电图经PICC金属导电导丝进行定位[2]。心电监护仪所显示出的II导可最大程度显示P波变化,观察导管接近心房部位时,探测电极时加大电传导信号,心电图显示P波振幅增加,高度达QRS波水平,退出导管少许使P波高度为QRS波的50%-70%固定导管。本文研究中,新生儿置管成功率明显升高,这与张爱华[3]所得的新生儿置管时将氯化钠溶液当作电极探测得出P波特征性改变的结论一致。
本文通过选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按照P波的实时变化定位,进而降低由于退管或送管频繁导致的血管内皮受损,有效缓解术中风险。鉴于到位率的提升及新生儿经济负担及患儿疼痛的缓解,相较于传统定位技术其取材更加简捷,经济费用较低,正确率高,准确调整导管位置。
综上所述,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中,成功率显著提升,安全性较高,定位较为准确。
【参考文献】
[1]时云,张婷婷,张琼,等.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9,026(006):96-98.
[2]王平蓝, 潘关凤, 谭建平,等.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 2019,11(3):65-66.
[3]张爱华.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8,48(04):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