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余芳
[导读] 乡村教育由于先天发育不全,后天又因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因素,与城市教育间存在着差距
        余芳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景洪 666100
        摘要:乡村教育由于先天发育不全,后天又因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因素,与城市教育间存在着差距。“互联网+”信息化的提出,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研究结合乡村教育本身存在的困境,以“互联网+”信息化为背景,试图从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应用、环境的创设三个方面探析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以为实现乡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教育;均衡发展
        “互联网+”信息化背景的冲击,对于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的发展机会,也为乡村教育逐步缩小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与突破口。然而,通过从课程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应用、环境的创设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发展特点后,发现“互联网+”信息化背景,在给乡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乡村教育面临着困境。
        因此,为了避免“互联网+”视域下,出现单纯的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展示以及不加筛选的教育资源“泛滥”使用现状;为了防止让教师从原本的“机械输出者”再次过渡为多媒体“放映员”,防止让学生从传统的“盲目接收者”再次成为变相的“接受者”,出现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负效”困境;以及为了防止“互联网+”信息化所带来的新技术单纯停留于意识层面而未付之行动的现状。从课程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应用、环境创设三个层面探析“互联网+”视域下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
(一)增强对网络资源的敏感度,做到对资源的有效取舍、整合与应用
        “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途径和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新网络资源的主要且率先使用群体,在面对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时,要对网络资源有较强的敏感度,要用“慧眼”识别有效的资源,做到有效取舍、整合和应用。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切勿多而繁。即:信息化背景下,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统一内容提供了不同网络课程资源。面对纷繁复杂的多样化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学会通过网络平台检索相应的教学素材。其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所具备的教学环境等,有效筛选、甄别已检索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切忌要“照搬照抄”或者“资源拼盘”等,不能通过作单向的加法改变一切已有的教学现状,而是要做到将原有的和已有的一切进行分解、切割,再围绕学生的需求重新进行整合、创生出新的资源系统,切勿出现多而繁的现象。最后,乡村教育中,多数学校处于民族地区或者特色发展区,为了适应和满足地区发展需求,学校都会开发适应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因此,教师在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和筛选时,要适当结合学校发展特色,融入特色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特色性。
        第二,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等,切勿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首先,“互联网+”进入课堂后,对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以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最具权威且唯一的“信息供给方”和“信息的单向输出者”,学习者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资源。学者崔志钰在《走向多元共治:“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变革》一文中提到:“课堂开放,空间界限被打破,学生结成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产生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1]这也再次表明了“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是单项式操作,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与“学”的过程。其次,“互联网+课堂”提供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甄别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学校已有的教学环境等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甄别、取舍和整合,切勿进行单纯的“复制”和“粘贴”。最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有序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面对统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中所提供的不同教学方法,要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了解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整合、尝试、应用和实践,而不是简单盲目的进行方法的“复制”和“粘贴”。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乡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要想在新途径、新技术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教学,紧跟或者缩小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作为新技术的首要“尝试者”教师们,要不断增强自身对网络资源的敏感度,做到有效取舍、整合与应用,不断替身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搭建城乡“云课堂”互助平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技能
        乡村学校教育中,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互联网+”信息化所带来的新教学途径对于教师们而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专业信息技能的掌握而使教学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是“负效”,即:出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相比于使用“互联网+”所提倡的教学效果要更好。因此,为使乡村教育紧跟信息化的步伐,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要使乡村教育得到均衡化发展,学校、教师、学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信息技能。具体如下:
        第一,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者”,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化领导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且多次强调和提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2]乡村学校的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领导者,在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全新教学途径和多样化教学资源发展契机的同时,首先要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有较强的敏感度;其次,率先具备较强的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断学习、引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带来的新教学技能;最后,要积极搭建城乡双边共同发展的有机合作互助平台,例如:采取互联网线上培训、聘请信息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有效组织教师们开展培训,形成“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信息技能网络合作平台,以实现城乡学校的互动共赢。
        第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且作为“互联网+课堂”新技术的主要应用群体。提升和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实现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首先,学校在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技能培训之前,教师自身要率先加强对信息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狭隘看法;其次,根据学校的相关培训安排及要求,积极参加互联网在线培训、专题讲座培训、集中教研等活动。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参与信息化技能培训后,为了检验自身对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实践课堂教学来进行检验,并不断进行改进。


        第三,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信息的接收”者,多半是进行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信息量较少,范围较窄,而且相对固定,学生只要掌握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固定的知识点,进行重复性练习即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和全面性发展。而“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推进,改变了这一固态化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标准更高,且更有效。因此,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为了适应信息化背景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模式和新技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互联网+”信息化所提倡的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例如:“云课堂”、“猿辅导”、“作业帮”等各种线上学习平台。其次,对于教师通过移动APP推送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材料要学会通过相关平台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线上接受教师的答疑,熟练应用网络学习平台中所提供的各项技能。最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多渠道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培养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要促进乡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对于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那么,对于“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展迟缓的乡村教育而言,要不断缩小城乡教育间存在的差异以及抓住发展的契机,在“互联网+”信息化视角下,通过搭建城乡“云课堂”等多渠道互助平台,分别逐层提升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对信息化技能的领导能力、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软实力”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助推了我国东西部教育、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其具体表现为乡村地区的学校从原本的“黑板+粉笔”逐渐由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电脑等多种具有高技能的“硬件设施”来诠释,促使乡村地区的高科技硬件设施配套更加齐全,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然而,乡村学校教育由于外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学校发展的因素,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接收速度慢,更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而对于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而言,网络信息的快速融入使自身对其的认知和解读存在“迟滞”等现象,特别是对“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所提倡的新技术、新资源等的认知、运用和整合等方面完全处于“懵圈”的状态。因此,要通过“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助推乡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除了加强“硬件”资源的配置之外,还要不断补充、提升和升华“软件”实力,从而营造利于“互联网+教育”所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环境。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提升对“互联网+”相关网络信息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即“互联网+”所提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要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首先就要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间加强宣传和引导。具体表现为:其一,各地教育部门,各信息技术平台负责人等,应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通过宣讲会、线上教学、视频展示或实际演练等方式先对各校的校长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宣传和培训。其二,由各校校长或者主要负责人先对该校教师进行宣传,再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其三,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移动APP的推送、资源分享、或者由学生直接向家长进行宣传等方式加强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形成“教育部门——各校校长或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一条龙”式的宣传途径,即:形成“从上到下”、“家校一体”的宣传模式,共同为“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出一份力,营造更好的信息化氛围。
        第二,要将“互联网+教育”所倡导的新方法、新技能、新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校内和校外都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具体如下: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或者直接采用线上网络平台发布课前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学新知,初步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适应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其二,教师根据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等方式进行课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所体现的“活性”和生动性。其三,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的教学体验和学生给与的反馈,教师要不断进行调整,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创设适合于教师教学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环境。其四,学校要通过开展“微课堂”课件制作大赛、线上教学比赛等多种竞赛方式在教师群体中先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五,带领着教师和学生去“兄弟”学校进行参观,与其共同推进“同步课堂”、“名校网络课程”、“名师课堂”等网络课程形式的开发,在“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共同营造信息化氛围。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域下,要使乡村学校教育得以均衡化发展,缩小“硬件”设施的配备是前提,更主要的是要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
        综合而言,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以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形成以“教育部门——各校校长或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合作共赢的互助模式为手段,共同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对于促进乡村地区学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而言是必不可缺的条件之一。当然,要想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面实现乡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的全面公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崔志钰.走向多元共治:“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6(7):11-13.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3-13.
        [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83.htm.
        [4]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223/170223_sfcl/201702/t20170222_297055.html.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年)。[DB/OL].(2010-07-29).[2016-05-17].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6]中国教育部散发资料二——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B/OL].(2013-02-23).[2015-01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20132/148023.htm
        [7]赵文颖.“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的教学困境与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胡瑞防.“互联网+”时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9.

        作者简介:余芳(1993.09-),女,傈僳族,云南怒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