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晶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研究综合评价录取的阶层公平问题是完善招生录取制度、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缓解社会不公、缩小层间差距的重要途径。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存在着知晓度、参与度及录取率差异的阶层公平问题。高校应加强综合评价宣传,提升弱势阶层的知晓度;采取适当倾斜政策,保障弱势阶层的录取率;采取经济补偿措施,提升弱势阶层的参与度。
关键词:综合评价;阶层公平;综合素质;
我国高考政策几经变革,但总体上都把分数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依分选人提高了效率,避免权钱交易,维护考试的客观与公平,但仅以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与高考的科学性存在矛盾。为改变高考的负面影响,我国探索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方式,除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外,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软标准也被纳入考核范围,向素质教育改革又跨进了一大步。高校招生引入综合评价录取,虽然科学性问题得到了解决办法,但依照社会资本理论,弱势阶层通过综合评价招生进入高校的机会并没有显著增加,因而,研究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阶层公平问题有利于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一、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问题研究之意义
有关高考政策公平性争议一直存在,随着相关利益群体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在这个分化的社会里,各阶层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了各阶级之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教育一直是社会利益矛盾冲突的重要领域。当代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途径通常是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进入某行业的入场券,从而成为新的利益主体。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高考制度直接关系到谁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和获得更高层次就业机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考生的财富收入与社会地位。为回应高等教育公平诉求,研究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阶层公平问题,有利于缩小层间差距。
二、高校综合评价录取中的一些问题
1.阶层背景影响综合评价录取的知晓度
阶层背景在综合评价录取的信息获取渠道上存在差异,影响着综合评价录取的起点公平。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使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掌握在少数权利、经济或知识强势的人手中,同时由于人们很难获得阶层流动的机会,使得阶层结构固化。阶层地位与子女所受高等教育机会呈正相关,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眼界开阔,其子女获得的资源必然较多,资本也会产生代际传递效应。相关研究调查也表明,通过综合评价录取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父母职业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及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生占比较高,他们比一般弱势阶层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流畅,综合评价录取的知晓度更高。
2.阶层背景影响综合评价录取的参与度
阶层背景在综合评价录取的参与度上存在差异,影响着综合评价录取的过程公平。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对子女参与综合评价录取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数据来看,父母处于社会中上层地位的子女多就读于国家或部委重点院校,而社会下层的子女多就读于普通或地方高等院校,表明学校层级与学生阶层背景呈反向关。参与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大都经济条件优越,社会活动丰富,经常参与学科竞赛,而迫于经济压力,弱势阶层的学生很难负担起综合评价考试的来回车费住宿费及培训费,经济资本在参与度上影响尤其突出。
3.阶层背景影响综合评价录取的录取率
阶层背景在综合评价录取的结果上存在差异,影响着综合评录取的结果公平。大学生都是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利益主体,每个人都希望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利用自身或家庭的资本,尽可能多地占据优势地位,最终成为新的利益主体。与农村或城镇家庭学生相比,综合评价录取进入高校的城市户口的学生比例较高,此外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文化教育程度也对综合评价录取率有正向影响,甚至产生成倍扩张的累积效应。处于弱势地位的中下阶层子女宁愿参加他们认为更为公平的全国统一考试。
三、优化高校综合评价录取之对策
1.加强综合评价宣传,提升弱势阶层的知晓度
一般只有综合评价高校的官网上才会发布相关报名考试信息,综合评价考试的宣传力度还不是很大,这对于一般家庭或贫困家庭来说,很难获取相关信息。为提升弱势群体综合评价录取的知晓度,高校还应想办法创新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宣传方式方法,不仅仅在招生期间内通过官网发布招生信息,还要借助媒体广播互联网等渠道扩大宣传力度,中学或班主任可以很好地胜任宣传媒介工作。此外,高校还应主动深入到中学开展宣讲会,不仅限制在重点中学,视野还应扩大到各校优秀毕业生,在起点上尽量落实教育公平理念。
2.采取经济补偿措施,提升弱势阶层的参与度
由于综合评价录取考试大多在学校进行综合素质面试等环节,一些偏远或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面临往返的车费和住宿费,这对他们来说,需要承担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衡量再三,选择了放弃参与综合评价录取考试,造成了高等教育过程不均等现象。为了提升弱势群体参与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考试,国家和高校可以对经济条件处于劣势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帮助,对弱势阶层的学生可以补贴一定路费、住宿减免等措施,来减轻他们经济上的压力。
3.采取适当倾斜政策,保障弱势阶层的录取率
综合素质评价高校一般会在高考后出分前进行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潜质、沟通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这对于优势阶层的学生来说,他们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眼界开阔,竞争优势较大,而弱势阶层的子女大都单纯接受学校教育,他们的沟通表达、随机应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为了保障弱势阶层的录取率,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兼顾城市和农村子女的录取率。
参考文献:
[1]李木洲等.高考“唯分数”的形成机理与破解之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22(04):6-13.
[2]万圆.美国选拔性高校综合评价机制的形成及其启示[J].中国考试,2020(09):64-71.
[3]王莉华等.从一元到多元: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变迁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0(06):28-33.
【作者简介】杨晶晶(1996.0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江苏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阶层公平之实证研究》(编号:KYCX19_1011)。